让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 恐怖主义者 ,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在 消费社会理论 和 后现代性的命运 方面卓有建树。他的理论目前正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文化理论以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电影《骇客帝国》主题和基本背景就来自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对国际哲学、社会学以及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该主题的重要经典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以及相关领域,该书亦是流行的教学参考书。 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鲍德里亚指出:与过去将消费看作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不同,在
人生而在群体之中,与众人之事休戚相关。善用理智来思考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责任。 群体该如何组织,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权力、财富、自由、权利,怎样分配算是公平?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对待少数、弱势、外来群体,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 在这本影响了几代人走上思考公共事务之路的书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公共政策教授乔纳森 沃尔夫搭起理解政治的框架,从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带出从柏拉图、霍布斯到罗尔斯、诺齐克的众多政治哲学家的洞见和争鸣。当然,每个时代对正义的追求都有疏漏,沃尔夫整合 2500 年来的思想资源,回应性别、种族、身心障碍、性取向、移民入境这些当下论题,追问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能如何实现。 不管是古老的争论还是全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 ,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罗伯特·阿克塞尔 罗德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简单的策略“ 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 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 了解个人、组织和 间合作的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 极的前景,其结论在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产生了广泛深 刻的影响,被广泛征引。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 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蕞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yi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知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 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 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 的理性走向 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存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世人对其青年时代创造的经典著作早已耳熟能详。同样值得世人重视的是,费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之后,面对现时代中国及世界的新态势,从实求知、孜孜不倦,延续并将其一生所做的三部主题“文章”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书从乡村与城镇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 化与文化自觉、学术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第二次学术生命中形成的代表性作品,汇成文集,既是立此存照、缅怀学界的先行者,也是梳理学脉,便于后学者续写新的“篇章”。
“单位”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单位”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问卷设计的权威手册。全书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问卷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总体性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出发,分章论述了题项设计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则将问卷作为一个整体,阐明了问卷中题项安排的要旨。 本书层次分明,是实用性和理论性高度综合的产物。实用性体现在作者就每一类的题项,以及问卷整体需要注意的各主要事项的提示中,而理论性则体现在保证提示有效的理论根据。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作者的理论思考也深深地融入到具体的建议当中了。 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一本适用手册,作为问卷设计者的常备参考,也适于作为问卷设计理论研究的踏脚石。
说到亲密关系,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早年的亲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找到现在的另一半?为什么我们越亲密,反而越会伤害对方?被忽视的孩子为何 孝顺?亲密关 系的创伤如何修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健康养育下一代? 本书针对亲密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案例和实践训练。心理学家施琪嘉用真诚的笔触,从亲密关系的类型与匹配,性与爱,心身反应,创伤与修复四个版块帮助你正确理解亲密关系,找到应对办法。 阅读本书,手把手教你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帮助你自我觉察,与自我和解,理顺亲密关系,做自己的心灵疗愈师。
西塞罗著的《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入了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三篇散文。《论老年》是一篇对话体论著。西塞罗在这篇论著中假借年事已高的马尔库斯·加图之口来论述老年。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幸福观。些外,《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还收入了《论友谊》和《论责任》。
熊培云编著的《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困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左右纷争,重建**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围”,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从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现象学哲学理论中的“意向性、悬置、现象学还原、想象变更和综合”等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现象学研究及资料分析的方法:阅读现象学文本——聚类和主题化——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纹理描述——通过想象变更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结构描述——形成代表整个群体体验的意义和本质的普遍描述——研究回顾与总结。此外,本书展示了对“失眠”“焦虑”“渴望”“愧疚”等体验的现象学研究案例,以示范如何将现象学研究方法与具体的生活世界相结合。作者简介:克拉克· 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底特律人文研究中心的主席,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心理学资深顾问和核心教师成员。他作为个人和心理学家的成就反映在他基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以及文学的视角、价值和观念的研究和著作中,它们支撑、充实和深化了
本书是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和最主要的理论代表大卫?布鲁尔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同时也是其最主要的学术著作和科学知识社会学最重要的理论经典著作。作者通过此书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理论,强调指出包括数学、逻辑学等所谓严格准确的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知识,不论其是真是假、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是取得了成功还是遭到了失败,都应当而且可以进行社会学上的描述和分析,因为所有这些知识都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一样是由社会建构的,都因此而具有包括文化相对性在内的各种相对性。这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探索进一步推进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进程,对国内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知识社会学、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本书汇集了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社会理论研究》是许茨到美国后写的第二部学术著作。作者立足于其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通过运用高超娴熟的学术分析技巧,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社会分配、虚幻与实在、平等、责任、未来事件等方面的具体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研究和论述,《社会理论研究》充分展示了现象学方法在对待社会现象时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洞察力。
《保守主义》是卡尔?曼海姆1925年提交给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资格论文。在这部严谨的著作里,曼海姆以法国大革命以后的德国思想为典型,对现代政治中富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之一,即保守主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把概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从思想方式、与时代的关联性、与自由主义的对立与互补等方面,分析了19世纪早期德国保守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部知识社会学的典范之作不仅提供了关于保守主义的概念性知识,而且丰富了我们对这个时期德国思想与社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