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通史》书稿从重庆历史实际出发,以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从公元前200万年的巫山人到公元1952年,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重庆历史。
每个蒸蒸日上的国家,都拖曳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城乡只是定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在流动的公共空间?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贡献了跨越时代的思想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孕育了当代文明的承担者。毫无疑问,历史很少像1949―1999年的中国这样密集、紧凑,这半个世纪的中国是东方式变革直接、集中的地域,也是社会进步力量充分发展的国度。 本书记录的是近距离的、现在完成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史,回顾、凝视、思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众生活状态,为将来 长时段 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文图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中国生活史书写胪列一份索引。本书从1949 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 历
作为沿运重要省份,山东运河沿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本书以大运河山东段为考察对象,从运河文旅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理念和原则、遗产转化利用、文旅产业振兴、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文旅品牌宣传和推广、管理体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面构建山东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解决山东省在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山东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主管领导郑天翔同志1952-1958年间的日记,它以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的独特视角,翔实记录了北京现代城市规划起步阶段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大量项目、工程、会议、事件和人物等重要史实,以及1953年、1957年和1958年三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决策的过程,首次披露一大批鲜为人知的往事与细节,生动再现了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为官方史料的补充,可供城市规划史、建筑史、城市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参考,以及关心首都城市工作及城市发展问题的人士阅读。
本书精选了长沙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栏目《总编辑调查》2020年以来的热点文章,分为乡村国是、创新驱动、院士来了、产业风云、人民至上、区域合作、以文化人、强基固本八个部分,通过对长沙这个城市样本进行深度调查,讲述了高质量发展故事。这一篇篇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思想、有态度、有品质,可感可知,有血有肉,既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实践,也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首先管窥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系统建设、传统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由此延伸电车业出现的历史进程。其次,研讨战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电车事业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运行路线和执行票制、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全景洞悉该业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态势。再次,在战前上海人口辐辏背景下,通过电车交通与人口需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界面交相为用,展现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互动。复次,通过上海三界当局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训验、管控电车行驶与停放、交通肇事及违法惩治等向度,研判电车交通与近代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后,通过电车交通与社会现代性、公共参与、国家利权等多维视域,洞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 之一种。本选题对新石器时期至1949年前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开展研究。本研究分上编和下编:上编 远古至唐宋时期滇池水域变迁与人类活动 ,下编 水利时代滇池区域的人地关系 。本选题特别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滇池河流问题展开研究:(1)滇池河流与滇池变迁的关系;(2)滇池水位下降和水域退缩与滇池北岸和东岸广大的湖盆平原之形成的关系;(3)滇池湖岸成陆的特征及其农田开发;(4)滇池入湖河流是滇池主要的水源,更是滇池湖盆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5)滇池地区人口来源和滇池开发的关系。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时期云贵高原众多湖盆地区由经济开发、人口压力增大向生态压力转化,甚至生态恶化演进的典型。以滇池流域为地域单元进行
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集中居住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从农民的视角出发,将农民这一主体从国家主导的农民集中居住实践过程凸显出来,因为他们作为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者,在历经巨大转变之后,他们的感受和主观体验是不容忽略的。本研究通过不同类型集中区农民对自身居住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前后变化等比较,从文化适应的角度阐释当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2025年)》,《规划》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青年发展规划,提出了 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 的重要论断。本书运用廉思教授课题组大量实证数据和质性访谈资料,并综合青年研究领域10余位资深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视角,根据《规划》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40年的变迁轨迹进行梳理和辨析,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青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判未来中国青年对整个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