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每一次划时代的技术浪潮,都粘满了 盲目乐观 的羽毛。原子弹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经历着时空坍缩;人工智能虽然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类友好,但人类反而像是沦为了机器的附庸 本书中,熊培云以原子弹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 人何以为人 的意识;唯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内容简介: 今日世界由众多意想不到的奇妙联结所塑造。 了解这一点,是触摸未来的关键。 计算机是如何诞生的?只需几秒,就能搜索到早期计算机的名字,但这还远远不够 你能否想象,水车和织布机也在其中助了一臂之力? 变革往往来得出乎意料,因为历史从来不是按直线演进,而会被偶然因素形成的联结改变走向。从某个历史事件出发,竟能抵达某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当代事物,环环相扣,像一部精彩的侦探故事。 科学史研究者詹姆斯 伯克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了现代世界影响至为深远的八大变革背后的联结网络。众多意想不到的联结,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而就在你阅读这段文字时,又有无数新的联结悄然形成,发明我们的未来。
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 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而不是冲突。 尼尔 弗格森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 科堡 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首先管窥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系统建设、传统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由此延伸电车业出现的历史进程。其次,研讨战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电车事业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运行路线和执行票制、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全景洞悉该业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态势。再次,在战前上海人口辐辏背景下,通过电车交通与人口需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界面交相为用,展现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互动。复次,通过上海三界当局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训验、管控电车行驶与停放、交通肇事及违法惩治等向度,研判电车交通与近代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后,通过电车交通与社会现代性、公共参与、国家利权等多维视域,洞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2025年)》,《规划》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青年发展规划,提出了 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 的重要论断。本书运用廉思教授课题组大量实证数据和质性访谈资料,并综合青年研究领域10余位资深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视角,根据《规划》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40年的变迁轨迹进行梳理和辨析,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青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判未来中国青年对整个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
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集中居住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从农民的视角出发,将农民这一主体从国家主导的农民集中居住实践过程凸显出来,因为他们作为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者,在历经巨大转变之后,他们的感受和主观体验是不容忽略的。本研究通过不同类型集中区农民对自身居住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前后变化等比较,从文化适应的角度阐释当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 之一种。本选题对新石器时期至1949年前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开展研究。本研究分上编和下编:上编 远古至唐宋时期滇池水域变迁与人类活动 ,下编 水利时代滇池区域的人地关系 。本选题特别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滇池河流问题展开研究:(1)滇池河流与滇池变迁的关系;(2)滇池水位下降和水域退缩与滇池北岸和东岸广大的湖盆平原之形成的关系;(3)滇池湖岸成陆的特征及其农田开发;(4)滇池入湖河流是滇池主要的水源,更是滇池湖盆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5)滇池地区人口来源和滇池开发的关系。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时期云贵高原众多湖盆地区由经济开发、人口压力增大向生态压力转化,甚至生态恶化演进的典型。以滇池流域为地域单元进行
我们思考空间的方式关系重大。它折射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的政治。例如,它影响了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式、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我们发展和实践一种地方感的方式。假如时间是变化的维度,那么空间则是社会的维度:他者的同期共存。这是空间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以往被固执地回避了。多琳·马西的《保卫空间》通过哲学与理论的交锋,通过讲述个人和政治的反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本书之所以叫“保卫空间”,在于它提倡重新焕发我们潜在的宇宙学的空间性活力。《保卫空间》是所有对空间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空间转向感兴趣的人的基本读物。作者多琳·马西认真严肃而时有不恭,就对空间的重新想象和直面空间的挑战而言,本书又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宣言。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构成本书两个前后呼应的部分,既记录了平城全面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其间,“城”与“民”的再造,体现出“中国式”的社会行动逻辑,也诠释了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的起步阶段,学术界的很多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国外。费先生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性地借鉴一些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从中国的社会实情入手,致力于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探究总体性的社会变迁,开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道路,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先生在早期研究中立足于大量的社区实地调查,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种种成因,并力求为困苦中的中国农民找到解除“饥饿”困境的可行性道路。从这时起,“富民”的宏愿便开始在费先生的心中植根,而“志在富民”更成为费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它也是我们解读费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要旨。费先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发展起能够惠及农村的工业,而建立分散的合作化乡村工业无疑是最为可行的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的起步阶段,学术界的很多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国外。费先生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性地借鉴一些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从中国的社会实情入手,致力于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探究总体性的社会变迁,开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道路,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先生在早期研究中立足于大量的社区实地调查,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种种成因,并力求为困苦中的中国农民找到解除“饥饿”困境的可行性道路。从这时起,“富民”的宏愿便开始在费先生的心中植根,而“志在富民”更成为费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它也是我们解读费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要旨。费先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发展起能够惠及农村的工业,而建立分散的合作化乡村工业无疑是最为可行的
《中国渔业史/专题史丛书》介绍了自清代以来中国渔业发展史,以及民国时期渔业的状况,并对中国渔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内容包括渔政设施、渔业实验与调查、水产教育、渔业技术之进展、新式渔业的沿革及其进展、水产贸易、国际渔业交涉及外轮侵渔、渔盐之重要及各省渔盐秤放之史实等9章。
本书以近现代以来乡村土地制度变革为切入点,探讨村落共同体的演化和变迁,阐述在现代国家建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乡村社会内部演化的相互作用机制下,乡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在梳理并构建土地制度变革与村落共同体演变之间的历史线索和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本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汇聚成一套农村农业现代化话语体系下的土地制度与村落共同体研究图式。 本书共六章,具体内容包括: 绪论、杨家大塆:一个村落共同体的概况、社队所有的土地与大一统的村落共同体、两权分离的土地与村落共同体的衰落、市场化的土地与村落共同体的消解,以及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