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二卷,时间分段是中世纪。 本卷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色彩使得女性背负着单一的职责与标签,但经过历史学家基于大量史料的专业分析发现,中世纪的女性并非毫无成就地在其中沉沦和沉默。在那近千年的历史中,女性尽管越来越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奇异的他者,但她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发出声音,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着财富,为思想宝库积累着智慧。同时,在如 宫廷爱情 骑士精神 这样的新型意识形态中,女性通过与男性的博弈,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为后世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重庆通史》书稿从重庆历史实际出发,以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从公元前200万年的巫山人到公元1952年,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重庆历史。
《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每个蒸蒸日上的国家,都拖曳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城乡只是定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在流动的公共空间?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贡献了跨越时代的思想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孕育了当代文明的承担者。毫无疑问,历史很少像1949―1999年的中国这样密集、紧凑,这半个世纪的中国是东方式变革直接、集中的地域,也是社会进步力量充分发展的国度。 本书记录的是近距离的、现在完成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史,回顾、凝视、思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众生活状态,为将来 长时段 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文图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中国生活史书写胪列一份索引。本书从1949 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 历
本书是 中国问题.日本经验 中的一本。 日本经验 项目组希望在建设 美丽乡村 的当下,总结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以期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参考。日本的农村振兴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次振兴发生在1960年代,日本政府制订了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通过经济产业以及区域的均衡发展来缩小城乡差距。此次振兴计划使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第二次振兴是70年代的 造村运动 和 一村一品 运动。 造村运动 即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的方式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村一品 的宗旨在于使每个村庄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开发出至少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并力图形成产业基地,打入国内外市场。第三次振兴产生了以文化振兴为核心的农村建设新思潮。农村从之前的自然
《失控》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失控》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为适应徽州社会史研究的新转向,《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精选了著者卞利十余年来撰写发表的部分徽学论文,加上部分很近完成的新作,按照内部逻辑联系,将其依次分为社会、经济结构与日常文化生活、徽商与社会经济、人生仪礼与民俗、村落与宗族个案,以及文书、文献与历史记忆等五个专题,共二十章内容,对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结构与日常生活的变迁与转型,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并通过对若干典型宗族与村落的剖析,努力再现与重构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和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的立体图景,以期推进徽学研究向纵深领域拓展。
方志是学术研究资料的知识宝库,内容涉及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丰富资料,也是记录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本辑收今上海市范围内府县志23种,所收方志以晚近时期修纂的为主,以取其涵盖时间长,记述方面广,包容材料多的优点。
本书通过对清代贵州黔东南地区一个以木材种植与采运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少数民族村寨加池的描述与讨论,揭示了加池寨以房族为核心的村落社会生活样态。通过官私文献的运用,详细探讨房族在自身发展、村落内部、村落之间及区域社会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以加池寨为代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特色的房族发展模式、样态及房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关注和探索,不仅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具地方性特色的宗族个案,也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
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中国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传统。从其一开始产生,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历史科学,而且深受当时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被纳入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为当时的统治合法性提供历史证明的工具。本书在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角度,采用宏观考察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文本分析法,考察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通过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形成、发展的学术政治史考察,总结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与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关系的经验教训,为21世纪正确处理中国近代史研究与中国政治关系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发展。
《上海生活》由上海联华广告公司主办,月刊,1937年3月创刊,1941年12月停刊,共出版49期,是一份反映上海生活和市民趣味的综合性通俗读物。该刊采用广告、摄影、文字、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设有上海漫谈、文艺创作、历史掌故、戏剧掌故等栏目,内容涉及上海近代历史、文化风俗、电影戏剧、家庭常识、职业情形等都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独特历史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和大众生活。该刊对研究和了解上海地方史、城市生活、海派文学、电影戏剧、都市女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产业发展演化是人类经济社会演化中zui为重要的驱动力量,也是区域人口、资本、技术等经济结构的重构与变迁响应的一种状态。过去40多年,在全球化的 时空压缩 过程中,中国城市区域的产业发展演化显示出许多独特性的内容、路径和模式。产业发展演化一方面发挥着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承载了中国城市区域经济转型载体的功能。中国城市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共同构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型式。为此,本研究以上海/长三角城市区域的统计资料、工商登记资料、问卷调查等资料,对长三角城市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进程、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理论与经验的分析,并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城市区域产业发展的内涵、机制和路径演化,提出了长三角城市区域产业高级化、低碳化、协同化等发展道路与策略。
《中国地方志集成 山志专辑》是 中国地方志集成 系列的专门志书丛刊,收录全国各地历代编纂的山志,按照覆盖面广、编印质量高、使用价值较大,兼顾地区分布和版本价值的原则编纂。其中有许多稀见的珍本、善本。山志的记载,涉及范围广泛,资料丰富详实,在诸多方面可弥补一般地方史志及其它著述不足。对各地名山胜迹的历史沿革、地理变化、文化风俗、社会经济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当今各地名山风景区的开发规划与利用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务院今年多次强调指出:城镇化是 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城镇化带来的巨大潜在内需,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3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式城镇化,几乎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重新构建了中国城镇版图:截止2011年末,中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及19683个建制镇。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在下一步发展中已难以为继,破题新型城镇化首当其冲。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本册从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城镇化、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 《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