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爱德华·希尔斯一系列关于社会学论文的结集。作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教育家、作家和出版人。他用二十五年时间对社会的基本构成以及思想意识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于知识分子如何通过严谨系统的程序树立社会形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全书共四章,由十一篇文章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及各组成部分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章论述了社会的构建问题。基于中心和边缘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的观念,作者认为大众社会一个逐步趋同的民意自由社会,尽管它距离完全一致的民意自由社会还很远。第二章论述了中心所具有的特质,以及由这些特质形成的社会形态。中心是人与人之间信仰一致的聚焦点,它很可能和社会本身融合在一起。作者认为,尊卑是对信仰的认知和评估,尊卑的赋予是归因于领袖魅力的变异
权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我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无不流淌着权力塑造的痕迹。对于权力的追寻是人类成功统治世界的本能使然。我们根据自身的优点,包括建立社会网络,关注他人需求,理解、奉献并心怀感激,从而获得集体赋予我们的权力;同时当我们大权在握时,又会因为权力膨胀带来的强大物质和精神满足而激发出人类内心贪婪、自私的一面,导致权力的滥用,最终被迫从权力跌落甚至名声扫地。这就是“权力的悖论”,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美国心理学会奖项得主达契尔?克特纳研究“权力的悖论”问题长达数十年。他曾经经历过的数千次社会实验研究,无不反映了权力对于人类生活的关键影响,它塑造了我们的个性情绪、身份认知、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克特纳总结的“20个权力原则”,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J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