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选择写作视角,我希望只保留与斗争相关的物品。 法国历史学家玛蒂尔德 拉雷尔在继《去他的父权制》之后,决定从小小的日常物品出发,以更加具体、更加鲜明的方式来讲述女性的斗争史。 本书用20个具象的物品,邀您见证200年来女性争取权利平等、经济独立、身体自由的历史!卫生巾、节育环、长裤、衣服口袋、银行卡、小家电 透过这些与女性斗争相关的物品,我们一起用女本位的观察视角,更加细致地贴近女性处境,看女性主义者如何利用物品来表达愤怒、争夺空间、交流观点、发起行动! 准备好了吗?您将看到一场喧闹昂扬的女性主义物品大游行! 翻开本书,掌控自己的身体、财产和权利!
当代社会,无止境的买卖游戏,你选择如何参与? 故事总是静悄悄地在无人注意时施展它的魔力。 加拿大新锐作者F.S.迈克尔斯获奖之作,清晰晓畅,振聋发聩! 一本小册子,10场关于 当人遭遇经济浪潮 的演讲,她冷静审视:用经济尺度来衡量一切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她围绕工作、人与人的关联感、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医疗产业、教育行业、创意(艺术)领域6大面向畅谈 人与经济浪潮 的纠葛与博弈。 她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当下社会困境,探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经济语言取代一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后借用关于食物、建筑和人际沟通的三个事例来尝试找寻替代方案 参与当代社会游戏的另一种 平行之道 。 效绩主导的竞争型社会,正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而此时,我们需要更人性、更复杂的故事,以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 24页)4.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 虽然愤怒,但也 爱自己, 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女性学先驱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写给“ ”仍觉迷惘的女性。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
《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安乐死现场》正是一部直面死亡的纪实作品。宫下洋一前往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部分州等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亲临安乐死的现场,通过对选择安乐死的患者、他们的医生和亲人进行采访,详细介绍了包括患者和家属的心里状态、安乐死分类、实施细节等安乐死合法化后的现状。西方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日本更注重家族观念,这种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在安乐死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在此基础上思考安乐死的道德界限,在试图理解安乐死存在意义和方式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的疑惑。
2008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后,一个护士、一个汽车经销商和一个保险诈骗专家,原本同为次级房贷危机后被迫流离失所的美国公民,却意外地掀开了美国历史上优选的消费者欺诈案!这个天大的丑闻来自于华尔街,当中牵连出数十家企业,是为一宗联合弊案。数百万的家庭被迫离开他们自己的家,只因这家放贷的银行伪造证据,使他们不得不签字放弃抵押品赎回权…
战争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为士兵吗?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参战吗?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历经了 的“战争与破坏的20世纪”后,我们又在新世纪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在 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 人上野千鹤子,围绕 、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 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本书是上野千鹤子继《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蕞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yi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
“我们坚信,‘ 多的声音’永远是通向全新世界的路径。”2015 年,由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并创作了一档女性主义播客“乙们的驴耳”,后邀请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学者、作家孙希定作为播客主播。本书精选该播客节目的热门内容“大众文化与性别”集结成书,在韩国正式出版后迅速引发关注,并成为当年图书网站的年度非虚构作品之一。本书以“娱乐解剖”作为方法, 拆解“韩娱”奇观背后的“厌女”病灶,开出犀利的体检报告和解毒指南,每一句都是 轰父权制大众文化的粉红 。同时,本书也是一份从性别视角出发的当代娱乐文化警世录, 是对其他可能性的期待与召唤:在对文化工业的审慎观看与批判性思考中,新的视角,新的叙事,终将到来。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
娇弱的花朵还未绽放,就遭受无情摧残。摧残她们的竟然是官员、教师……贵州习水公职人员嫖宿年幼女生案的真相是怎样揭开的? 如今,“罗彩霞”成了“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代名词。作为率先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又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幕后? 他离任后,并没有选择静静地离开,而是利用手中已不存在的权力,签署了大批调令,将数百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记者说,黑幕刚刚揭开。自称“从没收过任何钱物”的教育局局长终被检察机关查出400多万元被转移…… 新闻的前台,为官者敬畏,无力者希望;新闻的后台,新闻人镜鉴…… 本书是“特别报道”精选,是一部浮世万象的纵深映射,是一卷时代变迁的历史底稿,是一种新闻传媒的职业镜鉴。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日常人文课”系列共有五本,分别是《哲学有什么用?》《政治学有什么用?》《女性主义有什么用?》《经济学有什么用?》《心理分析有什么用?》。这套书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