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中,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 高龄海啸 ? 日本,可以说是全球老龄化的 试验场 。作者结合多年在日本经营养老院的实际经验,深度剖析了日本养老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揭示了老龄社会中的真实困境与应对策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这场关于养老的探索不只是日本的故事,也是中国即将面临的现实挑战。 社会的责任:如何构建真正关怀老年人的养老体系? 行业的参考:如何保持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家庭的关切:如何平衡工作与照护责任?
当罗伯特 墨菲(Robert Murphy)正处于人类学家职业生涯的之时,他感受到疾病的个症状,而这种疾病 脊髓肿瘤终将带他踏上一次比任何亚马孙实地考察都陌生的奥德赛之旅:脊髓肿瘤压迫了神经,使得墨菲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发展为四肢瘫痪的残障人士。在这部扣人心弦的书中,墨菲即是一位 观察者 ,又是人类学的 线人 ,他以自身经历解读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探索疾病以及残障的社会属性。他说,瘫痪和所有残疾一样,侵犯了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和与他人的联系, 残障被社会定义,并被文化赋予意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5月公布了修订后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为了帮助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中的各项规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培训教材编写组编写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组织规则释义》,对上述两项规则逐条作了解释和说明。释义对两个规则每一条都按照原文、条文释义、法条链接、经验介绍(部分)的体例统一编写,对于加强仲裁办案指导和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统筹衔接既是宏观政策的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本书梳理了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结构关系,以及慈善事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历程,重点关注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衔接的微观实践,结合不同救助领域的衔接案例,提出慈善救助与政府救助的四种衔接模式,并通过对四种衔接模式的比较分析,归纳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表现,探寻问题根源,从不同层次提出推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衔接的策略。
本书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检验,主要贡献在于系统和全面地整理了中国主要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背景、具体方案的设计,详细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公共服务获取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区分劳动力的户籍类型比较了不同群体劳动力受到户籍制度改革影响的差异性。这有利于提供详实的证据,更深入地讨论劳动力市场发生的变化,评估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识别具体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改革的建议。
本书从绩效工资体系的前期准备到具体实施,以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采取 理论+实践 图表+范例 方案+制度 的模式,对绩效考核体系与绩效工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指导,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实施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书适合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机构工作人员、高校师生等阅读和使用。
捐得多,不等于捐得好。在《善款善用》一书中,保罗 布雷斯特与何豪向我们揭示:慈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捐赠的数额,而在于战略的效能。慈善之举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进行了明智的冒险,而是由于目标不清、战略不明、反馈缺失。从地方性的小规模社区慈善到诸如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事业,有效的战略都能大大增加慈善投资的回报。依据多年的战略慈善经验,布雷斯特与何豪不但详述了可供慈善家利用的资源和工具,还提供了宝贵洞见,教人如何设计并实施方案以取得可以测度的结果、《善款善用》中满是关于慈善之举的趣闻轶事,正反两面的例子都有。它有助于慈善家设定战略,以催生变化,造福世界。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论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的理念和政策环境、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制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海外引才用才环境、汇聚用好全球人才资源、为各类人才在流动中增值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等。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自德国诞生后发展至今已历经百余年,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保障体系,它对维护社会稳定、生产持续、人民安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各国纷纷采纳。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也有区别。全面、准确地介绍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架、运行及发展情况,不仅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与发展大有助益,同时,也填补了市场空白,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一个真正能够全面了解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蓝本。批出版的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系列专题的著作包括法、德、英、瑞典、美、加、日、韩、俄、新加坡等国,由合适的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分别承担,每本著作字数十万字左右。
本书以康复助医为目标,针对精神疾病人士的病理特征和特殊需要,系统阐述相关康复社会工作观念的历史演变、理论及方法的历史发展,政策法律体系的演化,并借助实际案例,系统介绍精神疾病康复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操
本书讲述了一段全球公共卫生行动的历史,介绍了人类自现代社会以来的数次根除(eradication)传染病行动。 公共卫生 是一项集医学、政治、伦理学和文化心理为一体的综合行动,在健康权愈发被视为一种公民基本权利的今天,本书讨论的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大型传染病的问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根除传染病行动就像一张国情晴雨表,时时反映着开展行动的目标国家政治局势,经济实力、政府执政能力和民生水平的情况。书中所记录的根除行动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其中伴随着大国外交的政治较量、民主与独裁的博弈,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也可说是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当代史。
本书立足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实需求,运用中国的 大保障 概念,在新加坡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中进行遴选,围绕养老、医疗、住房、生育、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方面内容,建构起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层面的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架构。全书共分六章,每章分别介绍制度演进史、制度特点、管理体系、制度现状与内容等,在编写上更加突出对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介绍,力求简明扼要、内容完整、资讯新颖,为读者的自主判断留出空间。
家庭养老是家庭代际互动中的重要 事件 ,它集中体现着代际关系的特征。家庭养老实践受到家庭代际关系和社区结构的双重影响,而后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了重要变迁,并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的实践。本书一方面将养老的分析回置到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则深入探析社区结构如何影响代际关系进而影响养老实践。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转型期乡村的家庭养老作出理论反思,重新提炼了转型期家庭养老背后的家庭资源分配特征,提出了家庭资源分配中的 伦理转向 (由 上位优先伦理 向 下位优先伦理 转向)特征;同时总结了转型期代际互动的不对等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近年来,*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国务院总理*于2013年10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要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因此,社会救助是目前社会保障领域中受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本研究成果是在这一重要背景下积极推动开展的。
陈文庆*的《社会救助伦理研究》在对社会救助 基本情况、主要方式、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等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梳理了社会救助伦理的历 史发展过程及救助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研究涉及东西 方社会救助历史发展与伦理观念比较,探讨了社会救 助伦理生成、发展、实现的现实路径和典型案例,从 社会救助各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救助与社 会公平、正义与效率的关系等,总结社会救助事业发 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伦理观念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 另,书稿针对社会救助发展过程中由于救助内容、方 式、层次等认识和理解不同,而产生救助伦理观念冲 突的现实,从被救助对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社会救助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社会救助与人类共同美德的关系 等视角对社会救助合理性进行了伦理思辨。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规模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也为国际社会保障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本书主要是向国外宣传中国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发展成就,介绍中国经验,分享中国智慧。书中全面介绍了中国社会保障重大制度、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有力的实践探索等,并对基本制度、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前景展望进行概述。本书也可满足国内一般读者全面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