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寄居于旧中国的都市的地主阶层从农村剥削地租,消费西方工业品,导致农村金融的绝蹶;旧中国都市的经济依附于洋人,其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冲击了农村中农民赖以为生的手工业,导致农村劳力过剩和农村的衰败。只有根除半殖民的依附经济,建立农村、城镇与都市经济的互动与循环,工业与技术下乡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才能建立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社会格局大变,但费先生论述的农村、城镇、都市经济的互动曾是费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这本沦著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未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芝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于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巾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他写中国人会在墙上挖一个洞,洞里放上蜡烛,这样两个房间就都有光了;写中国家长会给男孩取个女孩的名字,让神佛误认为他是个女孩,这样就很好养了;写人们以放生鱼儿鸟儿来积善行德,至于放生后的鱼儿鸟儿今后怎样生活,那全然不是他们关注的了;写码头工人仅仅用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草席就打败了美国某州花费巨资建造的精致粮仓…… 昨日中国何以评说,未来之路何去何从?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大麻的疯狂》次报道了美国的非劳工、大麻和色情行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前美国几乎没有主流的文章和报道涉及上述内容。在21世纪初,如果有人支持非法毒品的论调,那么就等于在美国社会制造了许多的敌人,而作者却大无畏地直捣这一软肋,直面毒品、非法移民以及色情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娱乐或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部新闻纪实,是一部能使读者耳目一新的报道文学。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暂时没有内容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先生根据其团队在新疆“重走纪晓岚之路”的经历写就。全书内容由重走地点的所见所闻串连,结合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学人、民众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神秘感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疆民俗与风光。同时作者对于纪晓岚的一些说法和当地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考证,对正统与道统对民间的影响多有思考。
《中国乡村研究》的宗旨是:汇集中国乡村研究的优秀人才,提高中国乡村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水准,促进中外乡村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乡村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第六辑研究主题为 中国社会分析 , 中国革命再思考 , 农村文化今昔 , 国家与农村 , 环境与农村 , 农村经济今昔 。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一批热忱关心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专家学者带领博士生、硕士生,从沿海到内地、从平原到山区,深入乡镇、村庄进行调查,意访农民兄弟,走访农村志愿者,走访农村干部,获得宝贵的原始资料。通过调查,学者们分析农村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思考农村志愿服务的未来前景,思考创新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的科学对策。本书是专家学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适合党政机关干部、高校师生、志愿者、农村干部阅读。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本书内容以国家社科基金“艾滋病性危险行为扩散的社会学研究”(编号:03SHB015)研究成果为素材而撰写的关于艾滋病性危险行为研究的专著。本研究是以创新扩散、行为分阶段转变等理论为依据的实证性研究。本书首先对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及对性危险行为研究的应用和扩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沦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较详细地介绍了研 究的方法。结果展现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既有群体状况又有典型事例,既有数字描述又有数学模式。本书除了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外,着重进行了寓意解读,由此导出性危险行为控制的思路和策略。根据行为学原理和研究结论本书构建出群体和个体行为干预的模式,这是目前干预实践急需的。为了方便部分读者参考,本书的后一部分内容为附录,在这里系统介绍了行为研究方法;同时,附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 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