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寄居于旧中国的都市的地主阶层从农村剥削地租,消费西方工业品,导致农村金融的绝蹶;旧中国都市的经济依附于洋人,其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冲击了农村中农民赖以为生的手工业,导致农村劳力过剩和农村的衰败。只有根除半殖民的依附经济,建立农村、城镇与都市经济的互动与循环,工业与技术下乡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才能建立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社会格局大变,但费先生论述的农村、城镇、都市经济的互动曾是费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这本沦著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未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芝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于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巾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他写中国人会在墙上挖一个洞,洞里放上蜡烛,这样两个房间就都有光了;写中国家长会给男孩取个女孩的名字,让神佛误认为他是个女孩,这样就很好养了;写人们以放生鱼儿鸟儿来积善行德,至于放生后的鱼儿鸟儿今后怎样生活,那全然不是他们关注的了;写码头工人仅仅用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草席就打败了美国某州花费巨资建造的精致粮仓…… 昨日中国何以评说,未来之路何去何从?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大麻的疯狂》次报道了美国的非劳工、大麻和色情行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前美国几乎没有主流的文章和报道涉及上述内容。在21世纪初,如果有人支持非法毒品的论调,那么就等于在美国社会制造了许多的敌人,而作者却大无畏地直捣这一软肋,直面毒品、非法移民以及色情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娱乐或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部新闻纪实,是一部能使读者耳目一新的报道文学。
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分析了“美国梦”在今日的表现——尽管它一度是世界所钦羡的理想,如今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而无法适庆一个日益风险化、多样化和互相依靠的世界。 由此,杰里米·里夫教授提出了“欧洲梦”创造崭新历史的观点。他认为,美国梦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新的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美国梦效忠于工作伦理,强调“活着为了工作”;欧洲梦更加协调于闲适和深度游戏,主张“工作为了生活”。美国梦是融合性的,成功可归因于切断了同旧有文化之间的纽带,在美国大熔炉里成为自由的行动者;相反地,欧洲梦却基于保存原有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生存。在必要情况下,美国人更乐意在世界范围内采用军事力量,来保护关键的自身利益。欧洲人却不太愿使用武力,而更倾
解析经济问题,把握财富走向,著名时评人石述思再度出击。 中国社会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矛盾迭积的局面:国家对内要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对外要与其他国家展开各种博弈;民营企业步履维艰,面临着融资、信誉、技术等多重危机;个人理财难寻出路,低迷股市不敢轻入,投资房产政策受限,银行储蓄不断贬值。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书观点独到,解剖犀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时评人的良知,也看到了中国人都应为之忧虑与反思的社会经济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民工浪潮,来得又是那么突然。这无论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社会和政府,都缺少应有的和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支撑。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接踵而来—— 就农民工自身而言,他们的行为是懵懵懂懂的和不自觉的,只能任其自然法则去摆布。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浪淘沙,急剧变化:有的成了暴发户和企业家;有的东奔西波而不够温饱;有的甚至流血流泪…… 对社会来说,由于农民工的利益关系到城镇居民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在劳动工资、居舍、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纠纷四起,官司不断。 对政府来说,由于农民工问题触及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加之资金短缺,体制不顺,法规不健全,一时难有良策。 正是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呼唤着理论工作者的
《韶州瑶人》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在解放前学者调查研究粤北瑶族(荒洞、乌坑瑶寨)的基础上,进行的跟噻调查研究。它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并融入作者多年收集整理瑶族古籍和历史文献资料的体会。它是对瑶族社会历史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建国50多年来韶州瑶山的巨变: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教育卫生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体现了党光辉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全书分11章,并加插图,以求图文并茂。本书研究瑶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有所创新。(1)资料方面丰富面翔实。(2)提出瑶族源多元。(3)瑶族族名(瑶名)的来源问题。(4)瑶兵、瑶田、瑶户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未曾研究的课题,本
2009年,《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问世,“蚁族”这个庞大的城市沉默群体,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极,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时隔一年后,廉思及其团队再度推出《蚁族Ⅱ——谁的时代》。在书中,与“蚁族”或多或少有着关系的人们相遇,他们中有城二代和村二代,有坚守阵地者和四处漂泊者,有外企白领和私企小工,有花甲教授和九零后学生。他们对话、写信、反思、回望,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展开思考,对当今的大时代进行探讨。同时,团队课题组继续深入聚居村,将调研范围延伸至全国,出炉了有史以来部“蚁族”全国调查报告——2010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时代高唱着进行曲,将一些人献给他们的观众,将另一些人推往幕后。政府、媒体、公众;政治、经济、文化,都充当着舞台调度。多少事物崛起,多少事物消失。但梦想和经典一样,永远
马晓年的《中国女性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它继承了性学的优良传统——注重调查研究,用数据说话。性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身体形态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生理学、性格形成学、心理病理学、功能理论、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哲学。 在性学发展的阶段,还有两个领域对性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一个是西欧女性主义运动的次浪潮,另一个是当时已经出现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引起人们对性学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20世纪的后半叶,其代表人物是金西。他的调查和调查报告的出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社会影响,造就了世界上富有生命力的、产品丰富的、资金雄厚的、科研力量强大的性学研究所。 本书就是继承了性学调查的传统,通过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所做的一项成功的调查。我们期望在性学研究领域有更多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本书的主体结构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总报告,第二部分是分报告。分报告又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福利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五篇。考虑到既要方便读者快速了解调查的基本成果又要体现一定的学术研究程度,我们在总报告和分报告的文本呈现上作了区别:总报告基本上是对样本各方面特征的一般描述,不作深度的理论解释和复杂的数据详细分析,这样读者通过阅读总报告就能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分报告更强调研究性,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价值观的突出特征和重要问题展开较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这样读者通过阅读不同的分报告就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本书的主要结论均依据此次全国问卷调查资料而获得。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