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 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 物、思维和行动 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 治病求本 以人为本 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政策研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政策研究实践性强,与学术性研究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书专门针对政策研究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流程、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本书将政策研究比喻为在大海中的一段航程,分成七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和界定政策研究问题、对政策问题做STORM背景分析、合成现有证据、获取新证据、设计政策建议、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反思政策研究。每一个阶段,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学说汇纂(第21卷):保护买卖的配套诉权/罗马法民法大全翻译系列》为罗马法民法大全翻译系列第二部分中第二十一卷保护买卖的配套诉权,主要内容有:*章关于市政官告示,关于解除买卖契约之诉与较低价值之诉,即减价之诉;第二章关于追夺与双倍价金要式口约之诉;第三章关于物已出卖并交付的抗辩。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实现公民健康权的必要手段,其改革历程直接体现着政府对它的价值定位、发展模式选择、经济增长与公平的互动,以及政府、市场与公民的关系。本书通过对1949年至今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中公平的波动轨迹及动因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历史沿革中公平的波动轨迹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于国际潮流,中国的改革出现了 钟摆式 公平的特点?(3) 钟摆式 公平的动因及风险是什么?风险又该如何规避?如何探索高效、公平、可持续的改革发展模式?
1.主要内容:健康和疾病、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传染病及其防控、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用水卫生、病媒生物的危害与防制、常用化学消毒药械的使用、公共场所的消毒、个人防护、消毒效果评价及残留消毒剂处理、公共场所基本卫生要求、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公共场所的卫生宣传、公共场所卫生风险与监督。 2.主要特点:贴近实际情况,满足培训需求。 3.选题价值: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分析、选择一个未来、准备一份必胜的简历、成功面试、就业中的心理问题调适、职业适应与发展等。
本书主要围绕 博物馆如何有效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主动、引导或迎合 博物馆展览评估体系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运营与服务创新 等议题开展探讨,突出湿地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及其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重要使命。
黄国泽编写的《社区征地拆迁纠纷处理指南》是目前*新的专门阐释城市及农村房屋拆迁法律实务的 *作。内容从房屋拆迁的实施准备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谈判、订立和效力认定,重点介绍拆迁补偿的范围与标准、拆迁纠纷的处理,全面论述了如何解决房屋拆迁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本书语言朴素,案例丰富翔实,适合广大社区居民阅读学习。
本书从把握农村发展的趋势性问题入手,通过反思农村工作,透视农村管理问题,就农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乡镇政权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农村规划管理、公共服务、规范管理、乡村文化建设、农村上访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的四个基础、准则、重点和宏观体制配套改革措施进行了梳理归纳,对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管理要素进行提炼。特别是围绕农村工作有什么规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新农村建设有什么策略、乡镇管理有什么深层次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完善、农村规范管理怎么抓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br
......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第一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和分化。经济体制的变革造就了大量的利益受损群体,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和不公正的利益分化机制,很多社会成员产生了社会不满和社会怨恨。由于严重滞后的政治体制难以为这些社会怨恨提供制度化的释放渠道,造成了社会怨恨的长期积压。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一些弱势群体被迫将集体行动视为释放社会怨恨的主要渠道。 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社会情境,但不同的抗议性集体行动并非一致,这些集体行动在生发可能性、表现形态和绩效上存在巨大差距。可见,社会结构并非集体行动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把正处于急剧变迁和分化中的转型社会作为不同集体行动的共同社会情境,聚焦于“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的相关性问题”,试图考察不同的社会网络如何影响集体行动生发的可能性、表现形态和行动绩效。由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