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 现代新闻学之父 沃尔特 李普曼的代表作,首次全景式地描述了舆论现象,揭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由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通过 拟态环境 媒体构建的象征性现实 来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感知客观现实,这种 拟态环境 成为公众形成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此外,书中还深刻剖析了 刻板印象 对舆论的影响,强调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如何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还探讨了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对成见、兴趣、共同意志的形成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理解舆论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本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被誉为 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 ,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比肩《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14世纪中叶,英格兰骑士曼德维尔的游记在欧洲流传开来。这本游记记录了一种果实,里面有活生生的羊羔,游记的主人公声称他亲口品尝了这种果实,而且觉得它非常好吃。这并不是唯一一部记载并评论这种怪异植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说,他从 值得信赖的人 那里听说了这种果实。甚至有些人宣称已经研究过这种果实,还抚摸过果实里羊羔的羊毛。关于这种离奇植物的报道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7世纪。 相信动植物能够杂交终究是一段无害的历史插曲,然而,如果换成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又将如何呢?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具有共享信息并影响彼此观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得以诞生并传播。不过它同时导致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为什么错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新闻的支柱性体裁系消息、通讯和评论。本书全面精细地解剖了其内在结构,并选用近300篇风格各异的实例,对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开头、结尾、结构、叙述、描写、细节、提炼、积累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详尽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如何写好消息的技巧、如何写好通讯的诀窍、如何写好评论的方法,让读者从中能够掌握好写作规律和写作要领。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行文朴实,实例丰富,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有兴趣从事新闻写作的读者,这是一本易懂易学的实用教材。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叉独一无二的角色。约翰·杜翰姆·彼得斯所著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大学译丛》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既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优选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当增长遭遇瓶颈,人们能指望人工智能和奇点带来转机吗? 当 化发展前途未卜,还有哪里能发掘到新的价值和机遇?当年轻人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何种机制才能保障 起码的平等?本书从人类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指出目前正处于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即将从“增长和扩张”阶段迈向“成熟和稳定”阶段。作者通过梳理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科学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深入阐述了应如何克服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诸多困境,并详尽地展示了“后资本主义”时代 理想的社会图景。 作者认为日本作为 率先步入人口减少社会的 ,理应在经济、社会保障、人与社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及生死观和价值观等多个领域探索新的可能,相信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思索。
回顾现有的关于新媒介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逃不开对技术的理解,新媒介是在通信网络基础上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方式的媒体形态,例如认为新媒介是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熊澄宇); 构成新媒介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 (黄升民);还有认为新媒介是 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石磊 新媒介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3另外也有从媒体的时间前后来划定新媒介的,如业界中经常谈到的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介的*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 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以上对新媒介的界定,来源于新媒介技术特征和传播特征的总结,
《出版物编校差错解析》由中共湖南 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织编写。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检测中心历次出版物编校质检发现的典型差错为案例,采用案例加解析的形式,对照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对出版物编校过程中常见常犯的差错加以解析,涵盖字词、语法逻辑、标点符号、拼音、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及科技术语、解题及知识性差错等多个方面。 该书案例翔实,说理清晰,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对编辑校对人员和质检人员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新闻出版行业乃至其他行业文字工作者的案头工具书使用。书稿由省内各出版社及大学的知名专家编写,经多次开会研讨及数年时间打磨,颇具科学性及 性。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既有对不同阅读群体、不同阅读介质阅读状况的深入调查和案例剖析,也有对出版数字化时代推进全民阅读工程的研究和思考。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研究课题项目之一,全书一共分为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概述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现状分析 数字版权保护应用系统 数字版权保护应用案例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等五部分,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新闻出版行业垂直领域的应用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根据*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求,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实务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社会体系下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现实观下的新闻传播学;大众传媒中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体、电影、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等等。除了学理阐述,更有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本书供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教材使用,越可供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及理论素养之用。
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在本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此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