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图书出版业的一部力作,反映了当时美国大众的文化品位。其中不仅涉及克诺夫、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哈珀、双日、利特尔-布朗、法尔-斯特劳斯-吉鲁、格罗夫等出版社,还有新美国文库出版社、巴兰坦这样的平装书出版社。书中对那时出版人、天才编辑的出版逸事以及他们对美国文学事业的贡献都有很多精彩的描述。
《中国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一书,分别以“中医药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新中国图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21世纪中国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三篇,梳理了中国在海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典型图书、典型传播事例,探讨了这些中国文化、思想获得世界影响的原因与时代背景。其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与珍贵的一手史料,都是作者倾注多年心血整理、挖掘而成。迄今为止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书中大部分文字曾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出版广角》等报刊杂志上,并获得广泛的关注。
本书汇辑上溯晚清、迄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书业组织和企业的章程规则等原始文献约20余万言,兼同业公会组织方式、行业协定,及各大国营、民营、合营等 出版批销企业的经营规章、部管理,以及编审、制、批销、财计、读者服务等各方面的实施细则,以文献整编等形式,为中国近代书业及编辑史、出版史发行史、书店史等相关分支的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料资源,也为新世纪书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和借鉴。 本书所收材料不算完全,但大致已能概括那个时代的基本内容。 本书读者大致有三类:一是正在改制、重建企业规章制度的现任领导。二是大专院校的传媒、出版、编辑、发行专业的师生。三是研究、收藏者。
本书系统论述技术、读者需求和产业融合等环境因素的变迁,以及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因应策略;探讨数字出版的概念、类型,分析数字出版研究的框架,数字出版与出版学、传播学、图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描述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讨论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产品分销问题;介绍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权利管理系统和外标准;最后阐述数字出版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以及外数字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