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赵礼寿编著的《我国出版产业政策体系研究 (1978-2011)》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学的政策过程理论,对出版产业政策的定义、功能、过程、内容与分类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形成本书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将 1978-2011年我国的出版产业政策划分为三个政策阶段,并建立合理的出版产业政策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科学的绩效评价。总体来看,1978-2011年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使出版产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增强出版产业的市场活力:未来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的改革方向应该朝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逐步进行,以此来促进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为文选,共选入中外18位经典作家的22篇谈书与读书的文章,论述精辟,风格多样,读之既获教益,又是美文欣赏。所选作家中,外国作家12位,均是历代大师,如:培根、蒙田、叔本华、爱默生等;中国作家6位,皆为近现代名家,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由刘文荣编著。
本书是第五届全国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评选的获奖论文集,全国出版科研优秀论文是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出版科学奖励基金领导小组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的是在全国新闻出版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评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