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范用是我国名重一时的出版人,他曾策划出版了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傅雷家书》;他也是我国著名的杂志人,曾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本书讲述其从事出版事业的经历。范用先生1938年春入读书生活出版社做练习生。抗战时期,曾在桂林、重庆任读书出版社分社经理等职,1946年秋调上海读书出版社工作。1949年8月调北平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以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局、新华书店总管理处、人民出版社工作,历任科长,期刊出版处副处长、秘书室主任、历史编辑组组长等职。1959年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二届理事。1985年底离休后,仍在编稿、写文章、给出版社推荐稿件、设计封面,乐此不疲。
以《中国国家地理》创刊近70年、改名20年成长发展的经历,以中国媒体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为背景,解读分析如何做大做强科学传媒,融合创新,增强影响力,服务公众。通过回顾《中国国家地理》这些年来的发展,一方面帮助团队归纳总结品牌、企业的宗旨、理念,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以《中国国家地理》为案例,分析20年来中国科学传媒的成长,以及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对。本书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研究者对《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兴趣和了解需求,为中国科学传媒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服务于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形势。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可分为两个时期:1840-1949年,1949年至今。本书内容只涉及前一时期,旨在讨论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形成其文化贡献。 中国新图书出版业是本国悠久的传统出版业的基础上,受到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制度的剌激与影响,逐步形成、成长起来的,并对社会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如西书译述,古籍出版,教科书、丛书和工具书的出版等。
本书从明代江苏官方出版活动的组织,地方志的发展与完善,坊刻和家刻的繁荣兴盛,印刷术、装订方式等图书技艺的革新,以及中外出版交流活动等方面对明代江苏出版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并对明代江苏的名志与名家、通俗文学的倡导者冯梦龙、民间刻书的杰出代表毛晋和汲古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个案考察,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分合有度,是一部论述明代江苏出版史的学术专著。
清代是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江苏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条件、政治影响和文化积淀,确立了当时江苏全国文化中心和出版中心的地位。 清代江苏出版业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在官刻、私刻、坊刻三个系统并驾齐驱,各有特色。官刻方面,产生了《全唐诗》《全唐文》等官修善本;私刻方面,出现了毛氏汲古阁、席氏扫叶山房等影响深远的私人出版机构;坊刻方面,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书坊云集,盛行不衰。清代江苏刻书总量庞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将传统出版技术推向新的层次并采用新的出版技术,开始向现代出版业转型。 本书对清代江苏出版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分官府刻书、书院刻书、佛寺道观刻书、私家藏书与刻书、书坊刻书、各类出版物、出版技术、图书经营管理等不同专题,广采官书、方志、碑刻、笔记、年谱、书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胡乔木谈新闻出版》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谈新闻”,一共有六十一篇;第二部分是“谈出版”,一共有二十九篇,这是胡乔木在不同时期的文章、文稿、讲话、谈话、书信选编而成,一共九十篇。其中有十四篇曾经收入由胡乔木亲自审定的三卷本《胡乔木文集》中。其他文稿主要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社科院、新闻出版署、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乔木领导或工作过的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全书约42万字。
《中国书业年度报告》已是第 8年出版,该报告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自主编辑的关于中国出版业与传媒新媒业年度资讯集成性品牌出版物。整个报告以其权威视角、专业品质、产业深度、案例实务、市场营销、贴近一线的特色,成为独具一格的年度性报告体出版品,在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各地图书馆采配同类出版物的*。 2015-2016年度报告在结构板块上既参照以往惯例又做了相应的调整,分为六编,内容上按照 年度专题 、 年度大势大事 、 年度焦点热点 、 年度细分行情 、 年度传媒新媒观察 、 年度数据分析 等板块重新加以编排, 国际出版观象 依旧作为附编放入书中,既关注了上年中国整个出版传媒业的大趋势,又贴近产业市场一线;既侧重了一个年度的大脉络,又适当增加了对下一年度的前瞻预测因此,本报告与其他同类型的出版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产业具有持续自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本书对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基于对产业风险研究成果的评述,建立了中国出版传媒产业运营风险分析框架,并据此对我国出版传媒产业运营风险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发现安全隐患、防范运营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国书业年度报告》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自主编辑的关于中国出版业与传媒新媒业年度资讯集成性品牌出版物。该报告自2009年编辑出版以来,以其权威视角、专业品质、产业深度、案例实务、市场营销、贴近一线的特色,成为独具一格的年度性报告体出版品,深受业内外欢迎,成为各地图书馆采配同类出版物的*。 本年度报告继承了连续6辑报告的原有品牌栏目,同时,做了新的调整,主要是不再收录“华文与世界出版”板块(将另行编辑出版),同时加大了新媒传媒的板块内容,兼顾了文化创意产业、印业的内容。既具有历史存照性,又具有案例参考性,值得阅读产业、传媒产业和创意产业界等人士典藏。
章锡琛是我国知名的 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出版家 ,是开明书店的创办人。他的一生,生于晚清,长于民国,逝于新中国,经历了中国天翻地覆的三个时代,享年80岁。章雪峰、柳斌杰编*的《中国出版家(章锡琛)》概述他作为出版家的一生,主体内容共分为五章: **章 *平凡少年 ,主要概述章锡琛从1889年到1911年的求学和早年就业的经历;第二章 商务十五秋 ,主要概述章锡琛从1912年进入出版业,在商务印书馆15年的职业生涯;第三章 书林张一军 ,主要概述章锡琛从1926年到1936年这十年间,创办开明书店,并亲手将其发展壮大的过程;第四章 长夜苦待旦 ,主要概述章锡琛在抗日战争八年间(1937-1945)坚守上海孤岛,坚持民族气节,苦撑开明书店危局的情况;第五章 霜中一段香 ,主要概述章锡琛在抗战胜利后直到解放后逝世的全部经历;
《江苏出版史》共五卷,本书是先秦至宋元卷。 江苏古代的出版在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永嘉南渡以后,东晋及南朝官方组织进行了持久的出版活动,形成了《晋元帝四部书目》等多种大型目录学成果,正式确立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四部书目分类体系。齐梁年间文风大炽,《宋书》《华林遍略》《文选》《出三藏记集》等重要著作先后问世。隋唐时期,苏州一带形成唐诗选集的刊刻热潮,扬州地区产生了文选学,为区域文化活动增添一抹亮色。宋元时期,刻坊书肆遍布江南,图书出版盛况空前。 本书按时代分述先秦至宋元时期江苏地区的出版情况,既考察各时期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物质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也对江苏出版的区域特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全书综合运用各类史料文献,体例精当,论述严谨,内容丰富,是一部全面系
《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报业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审思与解读》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报业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审思与解读》以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为轴心和框架,寻找其同报业竞争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契合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结合报业特性和中外报业(传媒)集团的实践,概括出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深入探究其形成的机理及功能作用,紧密联系国内报业集团改革创新的实践,对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了剖析,解读其独特价值及其在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对报业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的审思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