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显然也是此种互为中介和结果的循环往复,其中除了表达、除了交往,同时也共同卷入了对社会世界及其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当人们把新闻看做是有趣和重要的日常事件的真实描述时,就等于肯定并再生产了新闻作为发布真实报道的社会机构的角色(社会运动试图利用新闻发布信息也是在肯定并再生产新闻媒体作为合法机构的角色);当新闻以日常生活世界所理解的理解,来组织安排每天的新闻生产时,这些被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认可,并且作为一种资源——结构性因素,成为社会行动者运用和活动的基础和情境。同时,在资源和规则运用上无法排除权力的因素,其中的一些社会行动者比之另外一些,具有更大的能力制造、设置并再生产社会意义——也就是建构社会现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就是比绝大多
从对别具一格的新闻调查技巧的剖析,到关于当代中国最为激动人心的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讨本书作者以记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用5年时间完成此书,既对调查性报道的观念、采访技术、写作范式及法律风险的规避进行了深入的前沿探究,也充分地阐释了调查性报道对于公众生活的巨大价值和对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本书试图通过多语言文本译介、媒体精英访谈、多学科门类的写作理论的梳理,为新闻写作的语言建立一种神经上的连接,将这种文字的愉悦传递更远。本书在结构上分为文章写作理论、精品及评述、有关写作的高端访谈。本书的读者定位为:新闻院系的在校学生、新闻一线从业人员、文字工作者。总体而言,具备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够接受新写作理论的新闻写作者均为本书的读者对象。
国内部系统、全面、科学论述新闻学基本原理及报道规律的学术专著。本书从会议和会议新闻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会议新闻的地位、特性、功能和类型,并对中西会议新闻报道及其研究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并用大量篇幅详述会议新闻与记者思维、会议新闻报道的准备和策划、会议新闻的基本表现形式、记者招待会及其新闻的采访报道技巧、会议新闻的编辑评论及会议新闻报道对采编人员的特殊要求。既有理论探索,又具有可操作性。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学生;一线采编人员、通讯员;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官员、会议组织策划人员。
《访美记》是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 《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
政治舞台给一个官员提供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观察社会的制高点、磨练人格的砥石和酿造思想的工厂。凡是一个好的官员,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思想家和文章家。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干部只会用职位、权力说话,而不会用思想说话,用心说话。报纸是大众传媒,每天在传播信息、知识、思想,不能传播的是空话。如果老发这样的文章,总有一天要退化为“官媒”、“权媒”,而不再是大众传媒。 一上夜班就接到发稿预告,有一条朱镕基的活动的消息。过了12点,稿子还不来,我就耐心地等。到12时40分时电传过来了,上面是朱的手迹,大笔左挥右砍,5页稿纸,改得还剩下300字,其中有一整页都撤掉了。我们几个都相对一愣,几秒后,大家都笑起来,高兴地举着改稿去干活。 医生走了,那边两个女孩还在低声私语。那汉子怯生生地喊一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新闻阅评指的是新闻报道发表后有关部门、媒体的相关人员包括广大受众对报道所进行的评议、评价或推介的一种科学机制和方法。它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检验、反馈、服务和监督手段,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书是相关专家、学者集体探索研究的结晶。内容涉及新闻阅评的时代特征、功能、由来及发展,新闻阅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和社会效益,新闻阅评的要素、价值和写作要求,以及新闻阅评的队伍建设等。 书中引用大量案例,论述有理有据、求真务实,内容富有实用性、知识性和理论色彩。
本书收入了了1~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及“赏析”文章共214篇。目的在于借以丰富我们的新闻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帮助记者(通讯员)、编辑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提高新闻采写技能,以便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来奉献给受众,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本书适合新闻文艺工作者参考学习。 本书将获奖作品及“赏析”文章按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综合“赏析”共部分,由于消息部分篇数较多,故进行了细分,通讯、评论部分篇数少一些,就不再细分了。即消息部分共68篇,其中动态消息35篇;综合消息10篇;经验性消息篇;评述性消息8篇; 人物消息10篇。通讯部分共19篇。评论部分共15篇。综合“赏析”部分共8篇。并茂其发表时间由近及远,先原文,后“赏析”文章进行排列。
新闻文本是新闻的物质载体形式。目前学界尚未形成有体系的新闻文本学。本书以新闻文本为“学”,从两大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新闻文本的特征和规律。上编“新闻文本生成论”立定于宏观层面,讨论新闻文本的价值,内容、符号、结构和单元的生成,下编“新闻文本表现论”整体上讨论新闻文本的叙事,风格和体裁,并着重研究报刊新闻文本、电子新闻文本的文本特征。本书注重新闻文本的规律总结,同时注重实际案倒分析,对新闻文本研究、新闻作品解读以及新闻文体写作都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