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 后真相 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 后真相 ,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在本书中,为世界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 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当增长遭遇瓶颈,人们能指望人工智能和奇点带来转机吗? 当全球化发展前途未卜,还有哪里能发掘到新的价值和机遇? 当年轻人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何种机制才能保障*起码的平等? 本书从人类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指出目前正处于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即将从 增长和扩张 阶段迈向 成熟和稳定 阶段。作者通过梳理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科学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深入阐述了应如何克服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诸多困境,并详尽地展示了 后资本主义 时代*理想的社会图景。 作者认为日本作为全球率先步入人口减少社会的国家,理应在经济、社会保障、人与社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及生死观和价值观等多个领域探索新的可能,相信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思索。
好的稿件是反复加工、精心修改出来的;好的编辑应该是 点石成金 化腐朽为神奇 的匠人。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改稿的思考与经验总结,结合具体实例,从文章立意、写作技巧、谋篇布局、词语锤炼等六个方面,对好稿的*终成型做了细致且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好开头,一半文;好开头让人眼前一亮。而好的结尾或寓意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或言简意赅,升华主题。故古人有 凤头豹尾 之说。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好文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写稿的思考与经验总结,结合具体实例,对好稿的开头与结尾以及对全篇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暂无内容简介。。。。。。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 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 老大哥 的普遍统治
《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为新闻学专业学生精挑古今中西百种著述,勾勒一幅新闻专业的知识地图。这份书单,分为博通类50种,专业类50种。文前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的一篇 把 阅读 培养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爱好 ,正文是由资深学人撰写的图书导读,通读著作后意犹未尽的读者还可以根据每篇文末的 延伸阅读 信息,查找相关图书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学生在生活中要有基本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随着时代推进,他们更需具备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具备的条件,也就是使用与诠释媒介的能力。本套丛书就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媒体、使用媒体,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媒体。教材主要面向小学低年级至初中学生。可作为报社小记者新闻课的参考教材、各中小学开展社团活动、拓展课的实用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本书是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丛书 《少年日报》小记者小作家训练教程 丛书7本中的第二本。共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向小读者介绍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关的知识点。比如,如何做采访前的准备?现场提问的技巧有哪些?新闻稿怎么写?新闻记者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小记者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实践?等等。
本书以丰富的古文名篇和现代 新闻稿件为例,探讨了新闻短论的产生历程、作用、写作方法。不仅着重分析了新闻短论区别于新闻评论的特殊之处,还按照新闻应用场景将短论分为切身感受类、时事新闻类、历史事件类、民意民情类等不同类型,结合古今名篇,针对不同类型短论分别阐述了写作诀窍,提出了譬喻法、对比法、拉呱法、实例法等具有写作实操性的方法,并对短论的融媒创新提出了建议。本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可作为新闻写作参考读物。
本书采取聊天形式,结合精选出的自己的新闻作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等作品的探析、为群体农民鼓与呼成功探索的思考、初学作品得与失的解剖、新闻价值与事件大小的关系、写新闻与评劳模的不同,及 抬杠、求新 、 思考 出 新闻 、 擦亮新闻的眼睛 、 追求创意的表达 、 寻找让人怦然心动的典型事例 、 做好新闻 点心 、新观念在新闻评论中的位置、创意策划与工作性质系列报道成功及新闻与文学的关系等14个在新闻报道中*常遇到及争论的选题,吸收新闻名家的新闻观念,进行富有哲理地深入思辨。加上 文友聊汝鸣 和 后记 ,较为系统具体地阐述了作者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对新闻求新、创新的新奇观念,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水彩画的工具、材料、基本技法、特殊技法,色彩的调配和运用,静物与室内写生,建筑风景写生及鉴赏等。本书的优选特点:一是着重介绍建筑风景画的技法,重点突出;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实
全书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从警经历,涉及自己作为警察直接参与的司法案件或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其他司法案件;二是作者的新闻发言人经历,涉及自己作为新闻发言人直接进行的突发事件报道、其他新闻发言人所做的突发事件报道以及作者所参与的新闻发言人学习培训经历。这两条线索时而交织,时而平行,围绕真实事件展开思考。作品内容思想性理论性强,语言通俗生动,适合各个层面的读者阅读。
本书为作者关于评论角度的一些思考,所选的文章系作者十年评论写作生涯的匠心之作,每篇评论都附有写作过程与角度切入的回顾。马少华说,长期的时评写作必然面对 重复 问题:认识对象的重复、话题的重复和自己认识水平的重复。因此,追求角度的独到,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去避免这种重复。 评论的力量在于观点,观点的价值在于独到。角度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它受制于作者个人的认识能力与经验。本书无意于侈谈新闻评论写作的技巧,只是总结一些个人写作时的思考过程与价值判断。
本书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之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卷,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新闻实务和媒介管理五篇。收录了《中国新闻学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对刘少奇新闻思想的探索》、《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权力》、《消费者:帝王乎?奴婢乎?——读维护消费者权益“春花杯”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回顾与探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电视模式的全球流通:麦当劳化的商业逻辑与文化策略》等学术论文。
本书精选近代以来45位中国著名记者,简述其经历、成就并有名篇赏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建立,竞争意识渗透到各个领域,新闻界也受到了极严峻的挑战。自1992年以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广播、电视也增添了新时段、新栏目、新手段、不仅延长了播出的时间,面且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竞争,看起来是报道手段的竞争,实则是记者素质应该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怎样提高记者的素质,已是新闻界及至全国各界所关心的话题。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共评选获奖作品287件,其中特别奖2件,一等奖44件(含新闻名专栏),二等奖89件,三等奖1 52件。 本届获奖作品充分折射出2006年全党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获奖作品展示了全国新闻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全国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落实“三贴近”要求,提高舆论引导力,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舆论氛围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为使这部书的资料价值更完整,从本年度开始将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刻录成光盘随书赠送。
《访美记》是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 《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
本论文集聚焦新闻与传播学科和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发展,从新媒体传播的新形态和新特征、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短视频和直播的发展和影响、影视文化传播、媒介文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现象分析、问题研究、规律发现和趋势洞察,从而为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新媒体传播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