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的节目制作与播出,是整个数字电视链路的重要环节,本书全面、深入地阐述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系统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全书分为7章,内容包括:电视原理基础,数字电视基础与演播室标准,数字摄录编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数字电视播出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虚拟演播室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可作为广播电视、电化教育等领域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界处,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时空演进过程。与20世纪尼葛洛庞帝一时的《数字化生存》不同,水越伸先生的《数字媒介社会》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四维”空间,作者将媒介技术的应用置于历史的曲线上,并为其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从五个方面描绘并阐释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社会发展。 新媒介之于人们,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作为玩具而存在。无论是19世纪的无线电少年或是20世纪的网络黑客,均是将新媒介技术视作游戏之物,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动手摆弄那些外表简陋的机械装置。在这些游戏性的新媒介实践中,媒介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
在新科技的冲击下,媒体也随着变革。这是一个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面对数字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何去何从?传统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本书在揭示传媒业变革的同时,透析新媒体浪潮,为传媒业、电信业、互联网业、IT业、电子业提供最前沿、的战略指导。
对本人以及本书而言,能有机会接触中文读者,真是荣幸之至。这不但是因为中国文化与文明是最古老也是度发展的人类历史之一,还因为未来的世界将越发紧密地与中国的未来相互联系。公元2000年将届之际,中国各地不寻常的经济增长、技术现代化与社会变迁过程,都正在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对中国及人类而言,用充满智慧的意义与充满展望的视野经历当前这个转化过程,确实是必要的。西方经常缺乏这种意识,而我怀疑中国人也相当有限。就像历史上所有快速而多重向度变迁的时期一样,我们习惯用来思考社会的知识范畴已经变得过时:社会、经济与政治理论,在我们最需要据以了解世界与引导我们的实践时却失效了。三卷之一的本书,在我们当前知识的状态下,尝试以经验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这个正在浮现的社会与经济。本书从全球视角着手,分析信息
本书以网络媒介的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逻辑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分析出了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新特质。作者认为,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形式,其peer to peer 的技术思想架构赋予网络媒介平等、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技术价值理念,但其社会应用依然摆脱不了现实政治权力的干预和操控,因为网络媒介就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因此,社会对网络媒介的具体应用使得网络媒介同样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是由于技术原理不同,使得网络媒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统信息媒介相比,具有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本书梳理出中国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具体特质,如: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意识形态的共在与复杂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和不安全对抗性。本书结合这些特质,提出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
《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从梳理消费主义、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文化思潮入手,从文化与意识形态视角对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进行审理,肯定其解构宏大叙事、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权力等方面,同时对其违背社会责任、消解人文精神、产生精神文化危机等负面影响进行批判,以倡导和促进积极健康的网络媒介文化。 《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由高永亮所著。
《连线力》,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中国网民在行动。在中国的广大网民中,普遍存在着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对权贵的嘲讽,对沟通的渴望,甚至对革命的呼唤。这些因素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即情感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汹涌的网络事件,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1994年,中国开通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网络文化。它富有想象力,充满幽默,抨击社会不公。普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参与维权与抗争,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社群团结以及草根赋权的新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的管制也日益收紧。发生在大变革时代的网络行动,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阅网络视频的研究文献时,经常有一盘散沙的感觉 既缺少历史的纵深感, 现实的冲击力也不足。游离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之中,很容易迷失研究方向,就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辨别不了东西南北。但如果能站得高一些,或者说能够选择一个参照物,那么至少能把握一些方向。 网络视频脱胎于电视,又超越了电视,同时电视也视网络视频为竞争对手和融合对象,既然二者的联系如此密切,那不妨以电视作为网络视频研究的参照物。电视研究,这个曾经属于新闻传播学前沿的领域,面对日渐纷繁的传媒现象,近年来已经颇显 力不从心 。当讨论电视自身改革时,跳不出电视台的本位,处理不好电视台与有线网的关系,更遑论 网台互动 网台融合 。 现有的理论解释力越来越弱,回答不了为什么 网台互动 会失败、为什么会有 网络自制剧 以及为什么会有 弹
本书以博客交流与互动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议题,对博客写作、阅读和评论行为的动机因素以及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博客写作行为动机因素的综合模型、阅读行为动机因素模型和评论行为动机因素模型,为认知博客交流互动的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博客英文名为“Weblog”,简称“BLOG”,译作网络日志。“Blogger ”是指写“BLOG”,的人。博客是个人日记,但可以与他人共享。博客是QQ 、MSN,但它为网友提供了深入了解博主的机会。博客是BBS,但博主可以拥有主人翁的身份。博客是搜索引擎,但更加快捷、个性化。博客是个人主页,但创建起来更加简单方便。博客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博客是网上名片。博客是表达思想的独立空间。博客是广交众友的自由场所。博客是灵魂憩息的温馨港湾。博客是了解天下的重要窗口。 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手把手教你成为Super-Blogger! 玩转博客必须熟悉博客的各项功能,必须掌握众多的技巧,如何既迅速又轻松地掌握创建博客的各项技巧呢?本书提供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和指导,并力求使各项技巧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本书选取了人气较旺、知名度较高的若干博客网站,以
本书200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113年国际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分会的年度很好著作奖 本书不仅抓住了传播中核心的网络问题,系统介绍了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网络结构本身,深入分析了网络结构的生成机制问题,探讨了网络研究涉及的社会理论基础 书中提出了多理论多层次的网络研究框架,应用复杂适应系统观点分析传播网络并构建计算机仿真环境以验证各种理论与假设 书中还探讨了传播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关系,为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动态组织结构涌现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