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国,1968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高级编辑,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首届十佳编辑,第三届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人才,第十一届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7月至2004年5月在吉林电视台从事电视节目采编工作,2004年5月至今在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机关从事广播影视理论研究和宣传管理工作。出版《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等专著5部。主持《中国典型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7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视》、《电视研究》、《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70余件作品获*和省部级奖项,其中,2001年7月1日《吉林新闻联播》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辑一等奖,《广电传媒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广播电视史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从宏观上来说,一方面它属于历史科学的范围,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特别是新闻史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实务等一起构成广播电视学的整体。广播电视史学的任务是研究和探讨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寻求其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办好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史乃至广播电视学是否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多年来颇有争论。直至1992年11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以后,争论始告一段落。上述国家标准中明确将“广播与电视”列为“新闻学与传播学”所属二级学科之一,同时又将“广播电视史,,与“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播音’’等一起列为“广播与电视
本书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对1990年编写的《中国广播电视学》的修订增补完善。全书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中国广播电视的时代环境、中国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生产、中国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中国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等等。本书的特点在于立足“当代”。即把中国与世界乃至传媒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作为总背景,研究和解析当代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传播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广播电视提供的新环境、新机遇,提出的新挑战、新命题。
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评选活动。该奖项设系列片、长征、短片三类。各类设大奖一名、一、二、三等奖和编导、摄像、录音、撰稿等单项奖若干名。“学术奖”的评选标准是:内容健康有益:主题鲜明、立意新颖、人物形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当、艺术形式完美和谐、表现手法有特色;剪辑合理、节奏明快、流畅;解说词准确、鲜明、生动、有较高的文采;画面真实自然、构图优美。“学术奖”旨在通过本年度的电视纪录片的评选,倡导纪录片的多元化创作和创作新理念及介绍拍摄经验,并让影视界同行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的现状及优秀制作人的作品,以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机构、制作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与繁荣。
本书是芦苇编剧作品中部公开出版的定稿剧本,根据小说《白鹿原》改编而成,在后来拍摄电影时并未被采用。尽管如此,这部历时五载、七易其稿的剧本所承载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其凝练的历史感、遒劲的笔力、出色的人物刻画和高度电影化的改编技巧,自有其独立的价值,堪称史诗片剧作范本。 本书所附的别册,特别收录了回顾创作历程的深度对话与创作笔记等内容,希望读者在感受剧本自身魅力时,又能充分领略芦苇在改编这一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对整体结构、人物塑造和剧情增减等方面的考量,从中了解芦苇是如何理解《白鹿原》,并运用电影化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的。
在《最后的权利》这本书中,伊利诺伊的8位学者评论和建构了一部影响深远的传播学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被当作传播和新闻学课堂上的。而其璞玉微瑕之处,亦在本书中加以提示和批评。几位作者认为《四种理论》与之对话并为之代言的那个受冷战困扰的世界已不复存在了。虽然作者批评了该书的意识形态僵化,却为其两方面的价值鼓掌称道:一是作为教学媒介,它提供了观察新闻出版自由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替代方式;二是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帮助学者和门外汉解决古典自由主义中的矛盾。《最后的权利》一书点评当前和未来就如同其反思过去一样不惜笔墨,它还提出了有关电子高速公路的问题,并强调了自《四种理论》这本最畅销的著作出版以来传播制度和社会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