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 总体战 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 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 ,呼吁 马上予以销毁 。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本书对戏剧、电影、广播和电视等各种类型美国娱乐业的受众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分析。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文化研究者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理查德·布茨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历史和精良的分析,他用的传统精巧打造了这部勘查史。 本书目的旨在提供一个受众的历史,尤其是通过比较年代较早的争鸣状况来揭示20世纪争鸣状况的历史。民众或学者对受众的讨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历史的语境。例如,对看电视的关注很难上溯到对听广播或看电影的思考,更不用说联系到流行于19世纪的娱乐方式,如:情节剧、乌脸戏、汇艺秀等。而作为当今论争核心的那些议题曾经被翻来覆去地倒腾过,有时名目相同,有时花样翻新。作者希望本书能为有关中国和亚洲娱乐观众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将纪录片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和方法,试图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不同阶段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所发生的变化,并以不同阶段极具代表性的若干部纪录片为例,分析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纪录片是如何通过创作者的镜头展现现实世界、 诉说 真相;二是在影像与民族国家形象建构的框架下,思考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认同、纪录片之于中国民众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贯穿整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纪录片叙述方式发生的变化。对于纪录片而言,它也始终存在于一个空间之中并随时凸显自己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因此,本书采取文本分析以及相应的社会情境分析相结合的做法,同时也可以用三个词来进行概括:文本、文本情境以及创作文本的人。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书写聚焦了女性形象在银幕上的独特呈现,少数民族女性因其性别、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呈现出纷繁多彩的银幕书写方式。本书按照时间维度,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经历的传承和变迁。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作者身份、民族情感和创作心理等的折射。同时,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塑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女性银幕形象所具有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与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有关联性。
应该说,《铭记》的采制是在时间紧迫、人力紧张的情况下上马和进行的。台领导和新闻中心领导给予了许多支持和鼓励,新闻专题部很多同仁都贡献了心智,《铭记》的创作团队更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坚韧执着地坚持了下来。 而《铭记》存在的本身,从第一期到今天,同样也是一种坚持。在最初,我们希望《铭记》会是中央电视台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我们说,做下去,能做多少期就做多少期,能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一年过去了,我们的眼前,依然还有许多有待开掘的内容。 或许,也难免留有遗憾。我们所面对的,是如此的重大的事件。但是否我们的视野已达极致?触须已抵至深?选题是否都具有标本性?…… 但我们依然可以说,《铭记》就是一个答案。《铭记》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厚重的心灵记忆,而当面对人类历
从15世纪的古登堡印刷机到21世纪的通信革命,本书详尽地叙述了英国出版业、报业、电影业、广播业、电视业等多种大众传媒与英国政府、经济、民众等多种社会力量之间波澜壮阔的互动过程及其运作逻辑。诺斯克利夫革命、英国广播公司的建立、舰队街的兴衰、新媒体的崛起,数百年英国大众传媒历史历历在目。本书亦因其精到的历时性回顾与分析,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大学读物。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作为华语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媒介,是受众直接感受的信息要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华语媒体,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声音。一个媒体使用什么样的声音,看似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各种考虑。世界范围内各华语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有更多语言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华语媒体使用的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媒体语言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了解与媒体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书就是力图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及使用的语言,引发人们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本书的11篇文章,涉及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这些文章相互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只是就作者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