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是探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同的发展参与者(通常是缺少资源和权力的困境群体)如何使用传播传统或适宜媒介,通过进行社会对话、社区发声、知识分享来参与发展进程,以改善自身状况及社会状况并促进社会变革。这样一个领域具有理论批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动主义研究等重要特征,主要采用 批判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 ,即将研究者与社区群体结合起来,通过研究确保在当地发生可持续性的社会变革。 本书提供了对理论和研究范式来源、研究问题来源、文献来源、实践来源、研究伦理和政治等进行反思的方法。研究者的任务不是在西方框架中填充数据,而是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探讨理论并致力于让这些理论能够在改变社会中发挥作用。由于文化、媒介等议题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作为促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一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 、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 刊物联袂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本书主题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伯纳德·莱特曼探讨了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这项跨学科研究涵盖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 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 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进化论的传播和争议等议
《巴黎烧了吗?》 作者:(美)拉莱 科林斯;(法)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 译者:董乐山 装订:圆脊精装 规格:195×135毫米 内文:70克瑞典环保纸 页数:496 定价:58元 书号:ISBN 978-7-5447-5460-6 出品:读库 出版:译林出版社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 科林斯和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gaoji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钱学森情报思想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发展历程、总体架构及其主要内容,总结提炼了钱学森情报思想的本源、特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该思想创新科技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科的模式及有关举措建议,后展望了钱学森情报思想在大成智慧时代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前景。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可供情报信息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学生阅读和参考。
索绪尔区分了语言与言语,他用符号学解读了语言,但对言语的研究,虽有所关注,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乔姆斯基则把语言抽象成一套高度形式化的规则系统,用数学的思维来解读语言,把语言的解释进一步推向抽象化与理想化。功能语言学家虽把语境引入语言研究,但关注的重点还主要是“如何更好地、完整地理解语言”,这同从体验哲学角度理解语言的认知语言学,也是不谋而合的。总的来看,各大理论都受历史阶段的局限,忽视“大众化与网络新媒体视域下语言的种种变异现象”。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众化与网络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语言的各种变异现象,具体就是:考察语言打破时空界限时的存在样态——“网络语言”;语言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流行词语”,及相伴而生的“流行体”;语言适应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日常称谓语的流
此书稿是作者职业生涯中的文章积累,大多与出版职业相关。主要分为“视点”“序跋”“评论”“创意”四个板块,其中前三个板块是作者的一些学术研究类文章、序跋和评论类文章,都是其独立思考的文字凝结,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力和观点。第四个板块,基本是策划方案、项目申报和出版凡例与说明,大多属于出版背后的文字,是作者创意和主持下由编辑团队完成起草工作的,其中一半是作者独自起草的。附录部分也全部是作者的创意,团队合作完成。体现了作者那一代出版人的观点和精神。
本书着力考察从早期报业全媒体化转型到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再到媒体深度融合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这一进程中的经验探索轨迹、理念观念转换与战略逻辑转型。书中一方面,基于全媒体这一中国化的媒体融合概念,寻求更强大的理论诠释力,谋划更具前瞻性的战略选择,探索从结构化融合模式到深度融合模式转换的趋势与规律;另一方面,从不同维度出发,直击当下全媒体融合转型中的核心问题,系统性阐释与论述我国报业全媒体融合转型的理论逻辑与战略实践。
本书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聚焦人工智能传播伦理与治理领域,将生态治理意识与责任关怀注入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场域,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中存在的数据伦理和算 理风险的深入分析,为人工智能传播伦理风险治理提供新的路径参考,从而推动智能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助力构建多元协同、互惠共生的人机合智的传播伦理生态。
本书以媒介形象为视点,对媒介形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包括5章,分别为:导论、媒介形象的内涵及功能、媒介形象的主客体及价值、媒介形象的生成和媒介自我形象的建构。本书主要站在媒介组织角度,分析媒介形象的特征与价值。通过揭示媒介形象生成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解读媒介形象在受众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探讨媒介形象建构的可能性与具体的技术操作,试图为媒介组织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视角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传播力》一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虽然卡斯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曾招来质疑,被认为缺乏学术规范,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卡斯特的思想在学术江湖中已经自成一家,构成了思考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起点,他的书籍也成为开展此方面学术辩论的书籍。此外,卡斯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在他曾经撰写的书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此时中国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各种挑战。 卡斯特作品的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