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生生不息的人类文化。犹如点点繁星,启明人类的思想与智慧,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然而。人类文化无一例外要通过一定的“物”作为载体来体现和传承,这个“物”便是文化媒介。《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学系列教材:文化媒介学》次从媒介的视角,把能够承载人类文化的物质材料称为“硬载体”,把承载文化的语言符号及工艺、方法称为“软载体”,系统论述了金石文化媒介、图腾文化媒介、建筑文化媒介、玉石文化媒介、舞台文化媒介、山水文化媒介、服饰文化媒介、纸质文化媒介、电子文化媒介等九大类文化媒介的共性与个性、物质形态与媒介属性、承载特点与文化功能等。本书不仅适合文化产业学、文化管理学、文化传播学以及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作为专业教材。而且对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是南阳师范学院专项课题(课题编号ZX2009006)的终研究成果。之所以选择颜李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实属偶然。我在读硕期间,心仪先秦,主治《左传》。师从周国林先生后,周先生希望我能够把握中国学术流变脉络,贯通古今,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嘱我在清代学术范围内选题。我开始梳理清代学术典籍,逐渐对颜李学术有所了解,再加上颜李文献相对集中,有利于研究的展开,我便决定把颜李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在构思阶段,颜李学是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其传播范围、对象、效果如何等问题时常萦绕在胸。基于此,我将论文题目确定为《颜李学的形成和传播研究》并展开相关研究。
本书针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严重生存危机问题,探讨了我国报业自1995年转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深入研究报业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从智媒化、平台化与资本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报业转型的范式,以及盈利途径,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这是一本关于转型中的我国社会媒介景观与媒介发展的著作,全书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个案研究组成,主要采用量化的取径。它致力于记录、勾勒、描述当前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媒介系统的角色定位和媒介生态的格局与演变,以及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的潜在机制。 本书的研究成果,能为媒介产业经营者、相关社会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咨询意见与建设性的方案和报告。本书的适读人群包括新闻传媒界和业界的从业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为读者从学理层面提升媒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经验认知的同时,亦可为其量化实证研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本书根据*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求,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实务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社会体系下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现实观下的新闻传播学;大众传媒中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体、电影、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等等。除了学理阐述,更有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本书供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教材使用,越可供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及理论素养之用。
媒体竞争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和过程。本书从多个空间层次和资源维度揭示媒体竞争的基本规律。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媒体经济层面的现象,蕴含着生态学的基本逻辑。通过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媒体竞争分析架构,作者以生态位理论范式为基础来理解“竞争”的概念,并对媒体竞争实施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竞争优势的多向度测量。在经验层面,本书对中国媒体竞争的历史规律、现实表现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结论富有启发意义。《媒体竞争分析——架构方法与实证(一种生态位理论范式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张明新对媒体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的自觉和展开媒体生态学本土化实证研究的可贵尝试。作者对媒体竞争规律的理论和经验阐释,将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媒体格局的演变轨迹和未来趋势。
本书主要聚焦媒体的“突破与蜕变”,对当下新媒体平台创建的问题面临的困境、路径进行探讨,书中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传媒研究专家、业界名流等,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媒体发展文体与转型问题,可供媒体同行坚察和省思。
本书在厘清网络舆论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特点和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引导进行了全面分析:时代变迁、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几个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引导的依据;网络舆论场的基本特点;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方法。
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本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本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新千年一代是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口味和需求正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生产内容和传递内容的方式,他们对各种娱乐,如音乐、电影、时尚、明星等非常入迷,同时有近四分之三的新千年一代受访者电视。无疑,新千年一代正在塑造媒体的未来。
《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公众舆论》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
《中外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丛书: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国家与媒体案例集)》从国际传播网络、人力资源、技术装备、产品与服务等角度出发,对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国家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讨中国国际传媒的优势和差距
《拉里 金沟通现场》通篇谈的都是 沟通 ,只有读过《拉里 金沟通现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 沟通 。《拉里 金沟通现场》提供的沟通技巧不仅适用于美国总统,也适用于非洲部落的乡村黑人女教师,还适用于欧洲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更适用于中国的寻常百姓。为什么人们需要沟通?拉里 金为何如此热衷于沟通,又因何使他乐此不疲?99%的答案都在《拉里 金沟通现场》中:因为沟通使人自信,沟通使人成功,沟通使人幸福。即使你对成为非凡的人物并没有任何兴趣,你的生活也离不开沟通,因为沟通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不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休闲娱乐,沟通无所不在。那么,怎样的沟通才算是良好有效的沟通呢?沟通的技巧在哪里?又如何提高沟通技巧呢?《拉里 金沟通现场》为你一一解答、悉心传授。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也无论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