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传播学的学术版图和历史,而且有助于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做好准备。第二版增加了14位学者,均为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者,同时补充了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科的发展情况。
《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是一部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的著作。受现象学、形式社会学的影响,戈夫曼在本书中引入了初级框架、片段、基调、调音、捏造、层级等概念,搭建了系统的框架理论体系,进而详尽描述了框架的变动与其影响的经验的组织。 戈夫曼将 框架 视为一种 解释基模 。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在实际运用中, 框架 既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过程,又是该过程遵循的原则。此外,本书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深远,是戈夫曼送给这一学科的 意外的礼物 。
人类活动离不开对意义的永恒探索,而叙事则是一种基础性的意义实践。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兴的新闻形式、观念与实践,融合新闻(convergent journalism)如何讲故事,并创造性地开展叙事实践,以推动公共议题的数字建构,成为亟待突破的叙事学命题。 本书立足数字叙事学(digital narratology)认识论基础,主要从叙事原理与理论、叙事形式与语言、叙事修辞与实践三个知识模块系统构建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八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为叙事原理与理论,重点以叙事可供性为概念工具,探讨融合新闻叙事的六大理论命题,即叙事内涵维度的故事观念、叙事语言维度的语图结构、叙事机制维度的数字修辞、叙事图式维度的再媒介化、叙事批评维度的数字人文、叙事伦理维度的符号秩序。中编(第七章至第十二章)为叙事形式与语
《大众传播媒介(第十一版)》是美国传播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作者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体例成熟,系统性强,可读性强,全面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形成、发展和管理途径都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前沿研究,同时强化了对新媒体部分的论述,在媒介的分类上做了更科学地划分和调整。本书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媒介入门读物,对于普通受众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为初涉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读者撰写的导论性著作,旨在提供传播研究的完整路径与方法。全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知识合法性的介绍;第二板块为问题意识,讨论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第三板块为方法意识,讨论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三种方法论范式以及计算机环境下的19种具体研究方法;第四板块为论文结构,介绍论文的常规结构模式。全书在对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及论文结构进行讨论时,不但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规范,而且结合核心期刊大量已刊登论文和未采用投稿进行了案例说明,意在提供前车之鉴,为学术研究及学术表达指点迷津。
《麦克卢汉精粹》精选麦克卢汉十余种著作,分四部,含十九章,再加首尾的 绪论 和 各章注要 ,囊括了这位20世纪思想家和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的思想精华。 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互联网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论断: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是讯息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 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 地球村 今天,他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他的洞见更加富有启迪意义。
《传播力》一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虽然卡斯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曾招来质疑,被认为缺乏学术规范,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卡斯特的思想在学术江湖中已经自成一家,构成了思考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起点,他的书籍也成为开展此方面学术辩论的书籍。此外,卡斯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在他曾经撰写的书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此时中国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各种挑战。 卡斯特作品的核心观点
2023年 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再次强调了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而皮书项目《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媒体融合蓝皮书)是对于时代要求的回应。该报告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媒体融合进程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文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指导下观察和研究中国媒体融合的重要知识成果,已按年度连续发行5本,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学习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的重要书籍。《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在之前报告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革,以打造实用、有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皮书为主要目标,为国内业界和学界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沿性的丰富案例和数据的行业扫描和实践指南,计划分为总报告、探索篇、区域篇、评价篇、借鉴篇五部分,全面分析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分区域、分领域解读媒体融合发展
城市与赛事的文化特质相互承载,并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城市人文环境中的各个方面。本书揭示了中国体育竞赛产业、体育传媒产业、城市、市场四大元素的发展历程,沉淀出体育竞赛产业多元素的组合模式。书中对体育产业领域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探索,以期与业内专家运筹帷幄,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现代图书馆服务》以现代图书馆服务为主题,对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到服务转型、传统图书馆服务到现代图书馆服务、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全书共分七章:现代图书馆服务概述、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型、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能够吸引人驻足的图书馆和书店之美,在于其室内的设计、空间的布局,更在于其本身的人文历史背景。本书展现了五大洲38个国家,十七世纪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和书店人文风景,它们或奢华,或简易,具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多样的空间,它们都为图书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作者通过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向读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的阅读文化和传统,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与阅读之美。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手册(纪念中国媒介素养研究20年系列著作)》是张舒予率领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年轻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历经8年时间持续坚持编写并不断补充完善的资料性作品。前后有三届4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梳理和编写工作,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对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出版书籍、国内外期刊、网站平台、相关课程及在线课程等方面资料做了全面梳理,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资讯信息。
本书依票证种类归类,分9类进行了展示。在通过图片展示这些弥足珍贵的票证时,辅以功能和时代背景的简介,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读者通过这些图文介绍,能了解和重温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历史,也是新中国成立 一个特别视角的回顾。
北大的新闻教育、校园讲座、图书馆、社团活动、教授言行、公共讨论、未名论坛……会把身在其中的新闻学子熏出一种识别性很强的北大气质,使他们笔下的新闻评论,角度独到而不刻意标新立异,逻辑清楚却又带着情感温度。 《北大熏出来的评论》主编曹林已连续五年受邀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每一年都有多名学生的优秀评论作品发表于各大媒体,已逐渐在新闻评论界形成一定的口碑。本书即为北大新闻学子优秀新闻评论文章结集,从社会热点关注到校园生活评论,展示了他们在关切社会议题的过程中保持并完善自身的独立人格,亦为北大新闻教育在改进新闻实务教学的新尝试与成果。
北大的新闻教育、校园讲座、图书馆、社团活动、教授言行、公共讨论、未名论坛……会把身在其中的新闻学子熏出一种识别性很强的北大气质,使他们笔下的新闻评论,角度独到而不刻意标新立异,逻辑清楚却又带着情感温度。 《北大熏出来的评论》主编曹林已连续五年受邀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每一年都有多名学生的优秀评论作品发表于各大媒体,已逐渐在新闻评论界形成一定的口碑。本书即为北大新闻学子优秀新闻评论文章结集,从社会热点关注到校园生活评论,展示了他们在关切社会议题的过程中保持并完善自身的独立人格,亦为北大新闻教育在改进新闻实务教学的新尝试与成果。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教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不论是立场还是方法论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事实证明,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
《国际传播论文集(第十七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论文集。全书包括传播理论、品牌建设、编播实践、媒体融合、语言研究与推广、翻译园地、播音主持、影视天地、他山之石、技术研究及其他等内容。 包括从乌尔都语播客节目论国际台未来对巴基斯坦全媒体传播新形势,媒介融合时代国际台塞尔维亚语网站对外传播的思考,浅谈广播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浅析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信公众平台提升影响力,论现代传播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谈谈中日新闻互译中成语的运用,广播节目主持人提升新媒介素养探析,国际台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微纪录片研究,非西方媒体在英美主流社会发展探究及启示等篇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宽。
本书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论文集。全书包括传播理论、采编实践、品牌建设、网络节目、节目创新、海外落地、驻外记者、语言教学、受众研究、播音主持、翻译园地、新媒体、技术天地、他山之石及其他等内容。
《新闻--幻象的政治(第9版)》在1983年首版时就成为政治传播学领域的里程碑作品。从那时起,此书一直是该领域的先锋之作。 在每一版中,兰斯?班尼特都把自己以及其他学者关于政治传播近期新的研究成果融入书中。班尼特对于材料的论述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与政治的互动是复杂、混乱、充满惊奇和矛盾的。书中穿插了大量简洁的案例研究,并且每一版都会更新。这一切说明,班尼特的描述和分析是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事件之基础上的,而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哲学推理。作者的结论是扎实的,但从来不是教条主义的。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信息体系的核心,新闻如何发挥好为民主服务的功能?为了探讨这个重要问题,本书从两方面进行了审视:政治人物如何设法让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成为新闻,记者和媒体如何报道新闻。新闻消费与生产方面发生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