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诗的漂流瓶》是陈超先生的诗学论集,是了解现代诗意蕴和形式嬗变的重要范本。诚如作者言,我要探究的不是“美文”,而是人与生存之间那种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本书以生命诗学、比较诗学和诗化哲学综合
《时间所有的秘密——刘年诗歌自选集》精选了作者刘年十年内创作的诗歌,内容以赞美真情、歌颂生命、传递爱与希望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多年的漫游
本书是诗人路也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一本诗歌精选集,共收入了100首诗。诗集按照写作时间顺序编排为三辑,其中近三四年以来的新作占了二分之一篇幅。这是一些具有鲜明个人语调的诗篇。这些诗,有对个体情感的记录,
在国人最早创办的近代报纸上,有识之士鼓吹习西法,识洋务,变法自强,革命风潮由此弥漫全国。本书以报业发展为经,以时代背景为纬,对晚清报业的创兴、演进与影响,作了全面的考察与研讨,重在阐明报业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潮流之间的关系,揭示报业在晚清大变局中的作为与贡献,展现报人言论救国的精神。
青年诗人陈翔的一部诗集,精选诗人多年创作的诗歌70首。陈翔的写作从形式上看有一种整饬感,这会让人想到 1920 年代的新格律派。他可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节制漫无边际的语言泛滥,并浓缩、锤炼词语以及相关
本书从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跨学科研究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近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进而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断裂与延续的传媒动因以及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转换机制和在近现代的逆转方式,以便正确认识大众传媒重要的文化功能,正确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正确评价“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这对于真正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建中国文化话语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传媒话语权的确立、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等内容。
在过去,宽窄是一种比较和感觉;在眼前,宽窄是一种记忆和传统;在未来,宽窄是一种品味和价值。宽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特别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数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知识。比如,与模糊数学、量子力学、粒子物理、黎曼几何、微分几何等关系密切。本文我们提出“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和“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供大家思考和研究。
本书分为七绝诗论和七绝诗话两部分,内容包括七绝之正名、七绝之缘起及其成立之推测、七绝体裁之分析、七绝诗盛行之由来、辨体、作法、评论、说解等。
《档案管理学新论》应运档案管理实践的需求,试图以新的学科体系构建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新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部分主要是研究档案,包括档案的界定与内含,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等的档案类型构成,档案的特点与档案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第二部分是档案的实体管理工作,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等各种载体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及电子档案的数字化归档、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软件的设计与介绍、电子档案的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档案的宏观管理工作,涵盖国家档案馆(室)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档案法制工作、档案科研工作和档案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等。
青年诗人苏仁聪的一部诗集,精选诗人多年创作的诗歌106首。苏仁聪生长于云南镇雄,视听所及和心思所往,多为人世的艰辛、不幸、饥饿、寒冷、灰暗、血腥……可见,他有一颗敏感、柔弱、善良的心,还有一片关切天下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以来国际共运各党和主要领袖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思想,以及他们的新闻、宣传实践史的历史。本书以词条的形式,客观、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其他国际共运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新闻、宣传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介绍了众多国际共运中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家;扼要概述了国际共运现代和当代著名的新闻、宣传工作文献;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办的主要媒体,以及媒体活动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编成词条阐述、共计530条,相当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本书可以作为各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以作为当前新闻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参考材料。
无论你是一名木雕初学者、多年的木雕玩家,还是希望拓展自己技艺的木工,《木工雕刻全书》都能给你很大的帮助。在这本内容全面、图文并茂的书中,知名木雕家埃弗雷特﹒爱伦伍德将40余年的木雕经验和技巧倾囊相授,为你带来专业的指导、实用的方法和扎实的技巧。 在这本书中,你能够学到: 怎样为作品挑选合适的木料; 雕刻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打磨工具的专业手法; 基础的及高级的木雕技法; 怎样将一个想法实现为一件木雕作品; 布置一个木雕的工作空间; 电动雕刻的基础; 怎样给作品上漆和上色; 另外,书中还以分步详解、一步一图的方式说明了7个经典木雕作品的创作过程,这本书是你学习及提高木雕技艺的实用指导。
本书是长期从事年鉴编写的工作者对年鉴发展的历程回顾、方法展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
《让读者御风而行》汇集彭长城同志所撰写的编辑论文、为《读者》杂志所写的卷首语、对《读者》杂志办刊过程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和研究性文章。《让读者御风而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读者》30年成长的足迹。读了这个集子,也许你就读懂了《读者》背后的秘密。
《邹韬奋自述》的写成,也许还靠作者的被捕,因为在外面也许有更重要的文字要写,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书;而且在羁押中写别的著作,参考材料不易带,只有写这样回想的东西,比较地便当些,所以无意中居然把它写完了。
本书为中国“媒介军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思考,是当前关注的大众媒体公信力的调查报告。本书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主要包括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传媒发展:从“增量改革”到“语法改革”——小议中国媒介改革逻辑的转型,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当前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三种转型,关于“恶搞”的商业化利用公式的猜想等内容;下篇主要涵盖了中国数字报业发展的现况、问题与路径选择——基于我国数字报业实验室首批申报项目计划书的研究、统计与分析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以及NCC:缘起、发展与现实困境——美国传播通讯监管模式(FCC)的台湾版分析。
本书以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素材,训练学生运用想象和思维进行语言表达和节目编创的能力。本书突出采集素材、编辑制作、配音合成等节目编创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学生作业作为参考。
《风险社会的媒体传播研究--社会建构论的视角》(作者郭小平)分为社会转型与风险传播研究的兴起;媒体风险建构的类型与方式;媒体建构风险议题的类型化研究;风险报道与沟通中媒体的“责任伦理”;在风险建构中实现媒体的风险沟通等内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分别论述了怎样打开新闻写作之门,认识新闻的”三步曲”,新闻写作的方向与真实和取向,新闻的主题与角度、语言与笔法,消息的地位及特征、类型及形态、标题、导语、主体及写作技巧,通讯的特征与写作、基本文体类别,边缘通讯及写作,两种热点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网络新闻与写作等问题。
在这个高速发展、以变革和进步为口号的当代社会,一切与精神生活有关的东西都日益变得粗鄙化、肤浅化,充满了实用性与目的性。人们常常将这种恶变归因子商业逻辑的强大操控,但是,我们是否曾有过自省,更重要的乃是因为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持守呢?!作为阅读者和写作者,我们是在随波逐流、沆瀣一气,抑或坐守心斋、卓然不群呢?
第二届中国学论坛以“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为主题,于2006年9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本书为“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分会”的论文集,大致分为“中国人的外部传播和人际行为”和“中国人的内部社会心理和交际方向”两个主题,涉及所有跨文化相关学科对中国人的心理、价值、态度、社会认同或交际行为的研究,概括了长期以来跨文化学者对“中国人”进行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作者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极具创造性,为跨文化和中国学研究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也展示了跨学科探索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