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诗歌的人》是一本以短诗为主的原创诗歌作品集。收藏人间的喜怒哀乐与美好情感。如江风上的明月,如深夜里的烟火,有爱情里的玫瑰,也有爱不能得的沉郁。诗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与普世情感,充满烟火气。内
《媒介文化与传播》讨论的是基于传播学视野出发的道之媒介,如何与精英的、大众的等各式文化形态相互嫁接、渗透、融合成媒介文化,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因此,《媒介文化与传播》中不仅会涉及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还将此作为基础,汲取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研究框架进行延伸拓展,从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五个维度切入诸多媒介文化案例,并挖掘这些表征的内在驱动。 《媒介文化与传播》将文化理论与传播理论相嫁接,以文化视野聚焦传播过程,以传播视角解读文化现象。章以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关照提出媒介文化研究的三个路径。第二章从历史演变透视大众传播观与大众文化观的相互应和。
本书收录了壮族诗人黄芳近五年来创作的精品力作。作品围绕社会民生、风土民情等主题,通过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弘扬正能量,关注弱小事物,呈现壮乡山水草木,表达出蕴含于现实点滴中的爱与希望、悲悯与反思。作品情
在诗集《顶碗舞》中,作者从自身生命体验和反思出发,围绕爱、舞蹈和死亡这三个核心词语,对人生意义、一切都可以被消费和消解的当代现实生活,进行了艺术的观察和反思,且在此基础上,从汉语和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中
本书包括:绪论、传播的一般原理、对外的传播的特殊性、对外传播的对象和渠道、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等章节。
本书是诗人娜夜1992年至2021年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作品200余首。娜夜诗歌的魅力,在于针尖般的穿透力,在于她一以贯之的“美的短暂性会提升美的价值”;在于爱,忧郁,赞美中隐含祈祷的姿态;在于不动声色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以来国际共运各党和主要领袖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思想,以及他们的新闻、宣传实践史的历史。本书以词条的形式,客观、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其他国际共运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新闻、宣传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介绍了众多国际共运中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家;扼要概述了国际共运现代和当代著名的新闻、宣传工作文献;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办的主要媒体,以及媒体活动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编成词条阐述、共计530条,相当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本书可以作为各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以作为当前新闻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参考材料。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是当下报纸评论的一面旗帜,外峰谷浪尖上的华人华裔时事评论名家,均在本书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热言时代——南方都市报2008年度名家评论精选》(第三辑)是南方都市报2008年度名家时事评论的精选结集。《热言时代》(辑、第二辑)出版后,受到新闻界和读者的热烈追捧,它以众多杰出的思考和深刻的笔触,以言论的方式记录了历史。大转型期的中国,必然是众语喧哗,而本书无疑是其中最有价值、最有建设性的声音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情报与战争的相互作用。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情报工作的影响这一主线,系统论述情报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揭示情报工作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从全新视角诠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的主旨。《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报搜集、情报评估、特种作战和战略欺骗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比各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做法,分析其不同特点,总结其成败得失,从而进一步深入阐述情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借此把军事情报学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提供借鉴。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的实践指导意义。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开办的一个专题特写版。“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其后,《冰点》创出一条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冰点》报道被各地报刊大量转载;其中多篇被拍成电视专题片;有4篇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目前《冰点》已出刊330多期,累计近300万字。《冰点》报道已有三家出版社精选成书,被多所大学新闻系列为参考书。理念: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只有赢得平凡,才能赢得世界。 李大同就是《冰点》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强烈地感到,一个编辑具体的思考和工作状态,一篇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的报道的出笼过程,对有志从事新闻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来
本书从传播学角度全面审视《新青年》杂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技术和方法层面探索《新青年》如何在思想内容、整体构思、栏目设计上成功运作以及如何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同时,对其类型、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就陈独秀等怎样通过《新青年》这个传播媒介、运用了哪些方法策略、传播了什么样的内容、其成功运作策略是什么等展开论述。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本身运营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传播要素如同人作者群的演化、读者定位与信息反馈的分析、发行渠道与广告营销,以及对“文学革命”的议题设置、传播效果等展开研究,并阐述《新青年》的文化传播及文化影响力,以及《新青年》在新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及贡献,旨在深刻呈现新文化运动如何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
古董可疑者之当辨,世人非议者。惟辨之须得人,非凡识“之’“无”收藏几件古物者皆可辨之也。盖辨之之道极难,必也具有古董整个领域内之常识,再辅之以广博之经验,特殊之阅历,深邃之研讨及超人之智力,方能胜任。作者只一平头百姓耳,岂能具此非常本领?今竟不度德,不量力,冒然出此,非仅世人不能同情,即本人亦自惭形秽,感觉十分惶愧也。故虽辨之,亦绝不能有令人满意之解答,亦绝不能有新奇之贡献,辨之亦终无益也。或曰:“既知其无益而又为之,斯诚何心哉?”曰:借此以促进国人对古董更深刻之研讨,使之成为有价值之学术耳。盖古董中之有可疑者,世人多不知之,而知者又多为道高德重之君子,平居以隐恶扬善为信念,辨之惟恐有侮前贤,开罪士林,故虽知之而不肯辨之。是不知者不能辨,而知之者又不肯辨。夫若是,则古董界之
本书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在中国现代作家整体地反传统和不遗余力地批判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林语堂能独辟蹊径、反观溯源、推陈出新,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灵光和价值意义,反映了他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广阔性、兼容性和超前性,也反映了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古老与新青等二元对立关系上的性意向。
韬奋于1944年7月不幸因病逝世。当年8月,沈钧儒即撰写了《悲痛的回忆》这篇悼念文字,拉开了持续近60个春秋的韬奋研究的序幕。根据笔者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材料,这近一个花甲岁月的研究过程,可以大体区分为3个阶段:1944年8月至1955年为阶段,同年8月3卷本的《韬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第1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1955年8月至1995年为第二阶段,同年10月14卷本的《韬奋全集》的出版,标志着第2阶段的结束和第3阶段的开始;1955年10月至今为第三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又各有区别于前后阶段的相应的学术视野,因而后者也经历了3个类似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