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体育全媒体传播发展报告(2023)》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新时代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受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依托项目所在单位上海体育大学作为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学科优势,立足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聚焦体育全媒体传播的生动实践,对我国体育全媒体传播技术创新、行业变革和生态变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兼容并蓄的视野审视欧美体育传媒业现状,积极推动学界与业界对话,为促进我国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业态更新和发展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启示。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中国是世界上*先有报纸和*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 1300 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第二版)》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 713 年,即中国*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报纸 开元杂报 问世的一年,截止于 2016 年,长达 1304 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完全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学术精神的流变,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映射。本书以三十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传记为主体内容,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变迁、学术发展为背景,既分别展现出不同代际间新闻传播学者的生命历程与学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勾连和个体轨迹,又对当代中国传播新闻学术精神的整体性特征及其传承与流变的规律进行了挖掘和勾勒。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广泛宣传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联合出品《这十年》一书。 《这十年》选用生动反映新时代十年重大成就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贵藏品资料以及部分新华社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等,共集合图片365幅,以时间为序,配以精炼、准确的介绍性文字注释,加之兼具日历、手写记事功能,进而形成一部政治性、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主题精品图书。
本书是 全球传播论坛 文库之八,以 回眸40年:中国传播学人的声音 为主题,回应ICA第68届年度大会的主题 声音(Voices) ,将中国学人的声音传递到布拉格的国际学术平台上。全书围绕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图景、政治传播与网络功能、国际传播研究在中国、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民族志传播研究、危机事件与风险传播、四十年来中国广告与消费研究历程、健康传播与科学传播、中国媒介与女性40年、传播技术与文化认同、媒体素养的实践与反思、跨文化与跨阶层交流、大中华传播学术期刊现况、社交媒体与企业责任、全球科技革命与中国科技传播素养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触及各个前沿和热门领域,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之间的传播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美国图书出版业自1639年本书在马萨诸塞州出版和印刷以来,始终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纷争不断,那就是:出版是文化行为还是商业行为?本书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拜访了数百名出版人士,参观了数百家书店,并与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对美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出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图书出版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旧是文化行为与商业行为的结合。
心理距离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情境要素,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该书从文艺美学和经典传播理论人手,对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进行探源性梳理,初步建立了其框架体系。该书剖析了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不同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并从媒介特性、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角度,提出并论证了“适度心理距离”的观点。运用这一原理,笔者重点对“南京零距离”现象、“黄健翔解说门”事件和“于丹现象”进行了个案研究,以验证该理论的可操作性,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美国图书出版业自1639年本书在马萨诸塞州出版和印刷以来,始终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纷争不断,那就是:出版是文化行为还是商业行为?本书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拜访了数百名出版人士,参观了数百家书店,并与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对美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出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图书出版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旧是文化行为与商业行为的结合。
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天津纪念和宣传张太雷的重大活动,天津张太雷研究成果选编,天津张太雷宣传和研究工作述评,张太雷在北洋的重要史料选编。
《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作为作者的部文集,是20多年来从事收藏和文史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书稿包括报海觅踪、书刊旧影及津沽旧话3个部分,共计66篇文章,另图片150余幅(均为笔者藏品)。所有藏品绝大部分为天津民国时期的旧书、旧报,一些藏品存世稀少,有的还是孤本,并由本书首次披露。在民国时期,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工业重镇,其传媒事业发达,文化遗产丰富,因此,研究天津具有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
作者从事新闻采访25年,参与了全国历年重大建设工程及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如:三峡大江截流;1998年长江防洪;南北水调;嫦娥一号、神五发射、军事演习;张君运钞车劫案及审判;大连空难、温州空难、武汉空难、烟台海难;洛阳大火;江西芦林小学爆炸;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以及诸多监督批评报道。
2005年2月,中办发[2005]9号文《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下达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张海涛副局长交给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广播电影电视分会编写《广播电视技术——干部》一书的任务。三位作者经过努力,《广播电视技术——干部》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分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监测三个部分。、5~7章为史萍教授所撰写,第2~4章为倪世兰教授级高工所撰写,第8~11章为陈德泽教授级高工所撰写。
“婚庆丛书”共5册,较全面讲述了从婚庆活动的准备到举办各个环节策划、打造,既展现了我国传统婚庆之礼仪文化,又充分展示了当代婚庆之创新元素,既令人赏心悦目,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中写道:婚礼主持人不单单是婚礼当天主持一下,还是实际上的还礼实现策划、现场总指挥、现场主持人。一个好的婚礼主持人,不但要有相声演员有关说、学、逗、唱的基本功,还要具备婚礼专业主持人的吐字发声、播音朗诵、形体及现场导演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更应该掌握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历史哲学、竞技娱乐、民俗民风及中西方婚礼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个好的婚礼主持人,懂得越多越好,说白了就是一个“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