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 现代新闻学之父 沃尔特 李普曼的代表作,首次全景式地描述了舆论现象,揭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由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通过 拟态环境 媒体构建的象征性现实 来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感知客观现实,这种 拟态环境 成为公众形成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此外,书中还深刻剖析了 刻板印象 对舆论的影响,强调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如何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还探讨了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对成见、兴趣、共同意志的形成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理解舆论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本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被誉为 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 ,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比肩《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20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和建立、宣传与革命、知识分子与宣传、从宣传1.0到宣传3.0的升级、宣传与粉丝民族主义等问题。
谁是北美第一批居民?约旦河西岸属于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种族主义者为何对起源或开端如此痴迷?人们为何以祖先的名字给孩子起名?若不深入了解人类如何想象过去,便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伊维塔 泽鲁巴维尔的经典之作《时间地图:集体记忆与过去的社会面貌》将 时间 与 认知 完美结合,对全球各地的例子信手拈来,为读者徐徐展开集体记忆的社会结构,深刻揭示了人类如何构建历史起源、如何将不连续的事件缀合为故事、如何藉由家谱勾连家庭与国家、如何藉由分水岭分隔不同的历史时期,勾勒出一幅关于过去的社会心理地形图。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本书是基于符号学理论讨论意识与意义的学术理论专著。现象学关注中心是意识,符号学关注中心是意义,哲学符号学,或称符号现象学,关注意识与意义的关系,或者说,意识中的意义,以及意义中的意识。因此本书从意义的产生,讨论到意义的经验化,最后讨论意义的社会化。无论讨论任何问题,意义与意识,是本书不敢忘的两个核心概念。本书共分解题、导论与上中下三编。上编为 意义的产生 ,中编为 意义的经验化 ,下编为 意义的社会化 。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 M 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该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该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本书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把他们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本书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让每位传播学导师来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选择的内容均是传播学经典内容,并且多与日常生活关联颇深。本书适合那些对传播学感兴趣,以及想要深入了解传播学经典的读者。
这是个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舆论压力空前强大。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职业背景,结合自身多年在清华、北大等高校讲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应对课程的思考感悟,通过分析新鲜、热门、典型的危机事件案例,总结出新媒体时代做好舆论引导,处置危机事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舆论引导、怎样化解负面新闻、如何做好信息发布,以及怎样应对记者采访 既提出问题,又拿出解决方案,力求有理、有料、有用,帮助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做好舆情管理,化解负面新闻,跳出舆论陷阱。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报道内容的精选集。涉及当下热的 元宇宙 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记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 记者手记 及 主编点评 ,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
本书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对《本雅明全集》中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全书共分为 青少年广播 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 关于广播的反思 三个部分。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 孩子的启蒙 的绝佳媒介。这些广播的内容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并且本雅明将他的现代性反思贯穿其中。本书内容轻松愉快、文字精辟,在其中本雅明将他复杂的思想引导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受益于这位20世纪最受尊敬的思想家之一的新声音。
开放共享、兼容并包,是互联网初被赋予的精神底色,网络成为寄托着人类美好理想与殷切盼望的虚拟新世界。然而,当互联网扩张到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变成了生活本身,关于它的愿景似乎正在破碎。 互联网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里,虚假新闻与语言暴力泛滥;算法可能增强偏见,且让人陷入系统无法自拔;平台巨头成为网络时代的垄断者,用户隐私沦为牺牲品;全球互联网蜕变为 分裂网 ,形成多个独立运行的 电子集中营 互联网真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吗?所有被技术深刻影响的各方,无论公司、公众,还是监管机构,都需要一场灵魂拷问。
从不可持续的社会安排到速度加快的风险积累,再到生物、认知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性中的人类境况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后人类主义 和 超人类主义 也许是这条路上突出的两个分支,前者意味着人本主义主题的死亡,而后者试图无限期地放大人类的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事实的土崩瓦解,人类还面临后真相时代的考验:真相被赋予 次要 的重要性,贬值成为一种毫无价值的残币。我们应该将当下的认知困境视为知识民主化痛苦进程的必然部分,并且相信,既然神殿的祭司们不再控制我们对知识的汲取,我们将比以往更加需要那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社交媒体深渊:批判的互联网文化与否定之力》是基尔特 洛文克(Geert Lovink)写作的 批判性互联网文化系列丛书 的第五本。本书力图描述一种逐渐枯竭的视域:当初互联网的广阔空间正被屈指可数的几个社交媒体软件取代。在这全球性萧条中,谷歌、脸书等技术资讯巨头已不再无辜。现存的管理模式已丧失了其运作所必须的共识。随着网络文化的反对的兴起,曾经强有力的自由主义者的霸权终于遭到挑战,也可能被取代。作者从社交媒体的架构与互联网收益模型出发展开研究,试图触及它们组织化堆栈,并对社交媒体平台在(后)通货紧缩时期建立霸权的情况做了总结。
本书从探讨数据新闻带来的变化入手,聚焦于数据和算法,深入分析数据新闻模式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价值逻辑、信息规制和公民素养等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探询这种 因时而变 的新型新闻模式如何影响了传播业态、媒体生态和社会形态。本书秉承科学精神,在学理层面对新闻创新和技术实践进行符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阐释和反思,并提出大数据时代的 数字之道 ,包括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规制、数字伦理与数据素养的尺度和原则等。
徐铸成先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新闻艺术(增订本)》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邀请徐铸成先生主讲新闻学专题,是一部较为完整地阐述其新闻思想、新闻学术观点和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的著作。 本书共分十个专题,涉及新闻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魅力,新闻记者的品质和学养、 过三关 和基本功,新闻的采访、写作、标题、版面和评论,新闻编辑人的自我修养,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和生命力等诸多方面,并附录《记者节上的讲话》《中国报纸的传统》《怎样办好一份报纸》三篇代表性的讲稿。作为毕生从事新闻事业的报人,徐铸成先生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和办报思想:主张办独立的、自由的同人报纸;强调编辑要讲究艺术;要重视独家新闻,形成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从我国形势来看,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安全与人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在第七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为推动网络安全宣传工作走向深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增强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编写了《国家网络安全知识百问》科普读本。全书包括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法律与战略、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网络安全常见概念、网络安全威胁防范与应急处置、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安全共6个部分,共计115个知识点。本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体现《网络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于2007年编写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适应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实,结合近年来新闻发布工作的实践及其变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专门组织编写了全新版《新闻发布工作手册》。 该书结合新闻发布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参照新理论成果,增补众多新内容,适用面更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满足党委、政府、企业等的新闻发布工作需要,供各地各部门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新闻发布工作手册》是五洲传播出版社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 之一。 《新闻发言人实务系列丛书》是专门为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量身打造的实务系列图书,力图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架构,对新闻发布
万相 006号作品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是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 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的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