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译红楼梦回目人名翻译研究》是对霍译《红楼梦》回目和人名的研究。回目是一回的“眼”;人名是人物的“魂”。在《红楼梦》中,回目的信息量是丰富的,经常在八个字中寓藏六方面的信息;而且字雕句琢,艺术性堪称绝伦。从语言形式角度看,每回两句,每句八个字,对仗工整,无与伦比。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没有形式便没有艺术美。作为艺术品的诗。绝不可能脱离其艺术形式而存在。诗之成其为诗,并不在于说了些什么,而在于是怎样说的。所以,译一首诗,首先是要译出这首诗是怎样说的。而所有的文学翻译,概莫能外,也都是:形似而后神似。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忠实,使没有社会价值。力求忠实,是翻译工作的标准。忠实的文学翻译,既忠于内容,更忠于形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而获得成功者,断无一例。所谓“离形得似”,只是二_种有害的迷信。文字,均起源于图画:先有独体象形、指事,不敷所需而有合体会意,到形声字出现,分化随即开始。汉字,由于形声相益突破了形与形拼的局限,乃得以存活至今历久而不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先民,却因看重文字可以记录语言而走上了拼音化的歧途。但是排列组合字母以造
本书集中了268个英语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高频出现的错误。详细分析了出现误译、漏译、错译的原因,向读者提供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并介绍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在纠错的同时不断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和翻译实践技能。
本书是《应用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力作。《公示语翻译》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专家一行对美国实地考察所获得的公示语使用情况为例,对法规类公示语、环境保护公示语、景点牌示、停车场公示语、时间公示语、工装上的公示语、警示性公示语、步骤公示语、危机管理中的公示语、规则要求、纪念标志、交通工具上的公示语、招牌、商场公示语、住宿、禁止类公示语、饮食、残疾人设施等等方面展开探讨,为后奥运、后世博的中国城市和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建设提供“可参照性”、“可操作性”翻译实例和理论分析。
在汉语史研究中,对所用语料进行鉴别是首要工作,但在实际征引译经语料时,我们常常疏于鉴别、直接引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在梳理翻译佛经语料的文字学价值,勾勒正、俗字语用差异的基础上,鉴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关外、北方、南方泽经区域,将翻译地点作为失译语料考证的重要方面提出,使其与年代、泽入一起构成失泽语料考证的三个主要方面,并且相互印证。同时倡导结合文献学、语言学(语音、词汇、语法、文体结构)、文化学等进行综合考证,以尽可能地提高考证结论的可信度;最后,以《昙无德羯磨》为例鉴别译经年代,以《五阴譬喻经》为例综合考辨译人,以《撰集百缘经》为例综合考证翻泽地点。《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通过这样具体的个案考证,来分析语料鉴别过程中应注意参照译经的选择、比较方
本书由两部分稿件组成,部分收编了有关负责有志在全加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以及部分代表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第部分收编了近几年来发表在报刊上有关中译英技巧的文章。如果本书出版能对我国中译英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那将是我们的心愿。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本书从日常生活的表层出发,在平凡中挖掘深刻,通过自己以及家人的切身生活体验,对当时日本流行的所谓“日语论”的文化思潮进行了尖刻的批判,在批判中展开了独特而又精深的尖端语言学理论和社会理论,对何谓语言之美乃至何谓制度何谓知识进行了根本性的价值颠覆。本书曾获日本读卖文学奖,乃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部的经典。
本书初版于1987年,现为1995年修订版。作者在书中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将翻译研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作者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此外,作者还客观地分析了相关学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近期趋向作了介绍与归纳。 玛丽·斯内汮-霍恩比借鉴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提出建立翻译研究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并运用格式整体理论及场景一框架语义学等理论指导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这不仅大大开阔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也为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翻译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内容简介:外宣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并作出合理恰当选择的过程。译者不仅需要适应语言因素(文本的形式意义、言外意义、文化社会意义、联想意义等),还需要适应非语言因素(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目标语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外宣翻译目的等)。适应了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需要在外宣翻译方法、外宣翻译策略、外宣翻译文体等方面作出合理的选择。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与译者的意识观密切相关,译者的意识程度越高,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就越合理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