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外部以英文编撰的中西翻译史教材。从有文字记载的源头,经佛经翻译、科学翻译、西学翻译直至21世纪初。叙说西方翻译,从公元前3000年文字翻译问世开始,经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直至当代。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陈述实践,兼顾理论,间以评说,面貌焕然一新。
《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一书以当今语言学主流理论的生成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将汉语真实语料系统地贯穿于生成语法的理论原则和操作系统,对汉语单句小句复句结构、名物化结构、使役结构、特指问句结构和合成复合词的结构及语义都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另外还对认知系统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语法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针对具体翻译问题做出了有理有据的探索,此领域前人研究并不多见,本书希望能对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起到开拓性的推动作用。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实务经验与学术反思,针对特定的翻译实例,探讨外文作品翻译成中文之后所面对的情境、所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重要意涵。作者力图从更宽广的视野来了解原作、作者与脉络之间的关系,乃至译本、译者与脉络之间的关系,尤其着重于探讨文化建制、译者所扮演的角色与译本在目的语及其文化中所产生的效应等问题。本书读者对象:高校英语系翻译专业师生、翻译理论研究者、中文系师生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约一百年中,汉语经历了从传统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型。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已经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同的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世界观,有人甚至声言,语言符号即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传统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只是语体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话语操作者不同的文化、文学心态和姿态,它们相当有力地制约着操作者,不管操作者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愿意接受操控。本书是“译学新论丛书”之一,该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的历时考察、鲁迅留日前期科技文本的翻译文体、鲁迅留日前期文学文本的翻译文体、鲁迅留日后期及民国初年文学文本的翻译文体。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以文本解读为入口,从写作、阅读到翻译进行了互文性分析,继而将研究视点向主体拓展,涉及在互文性记忆中写作的作者、记忆识别与自我阐释的读者以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译者,把翻译研究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语言、文化、符号、文学、社会、历史等具有互文性质的大文本中考察,富有深远意义。对于翻译活动的直接成果译本以及围绕其所衍生的独性问题、定本神话、翻译标准以及复译现象等所进行的分析便具备了某种互文性视野。任何一本译文文本的出场,正如任何一次批评话语的出场一样,都带有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本书也是一次带着似特征的出场。然而我们应该相信,只要研究者本着认真执著的态度,即便这种出场尚不完善,它都在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接近一步,学术发展理想与现实的互动就隐含在这种互文性关系之中。
本书侧重学术性翻译学研究。书中指出,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译者、读者、听众、观众等翻译现象中的认知主体,又包括语言文字、广义符号、意义、文体特征等认知客体。分别基于"翻译"和"translate"两个术语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这些主客体的研究理路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的翻译学学理是人本主义的;西方的翻译学理是物本主义的。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有影响的翻译学派,被称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也是当代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该书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其不足进行了深刻论证,对翻译界对该派理论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在此基础上,对该派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和运用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论述。对中国翻译学的发展以及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翻译识途--学赏用》由“要点拓展”、“阅读空间”、“师生互动”和“实践提升”等四部分构成。全书结构完整,叙述深入浅出,指导性强,可做专业教材、拓展教材等高校教材或教辅用书。??《翻译识途--学赏用》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型/MTI研究生,以及非外语专业研究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