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方法,比较、分析了汉语小说英译母语译者(母语为英语)与非母语译者(母语为汉语)在词汇使用层面的系统性差异,涵盖语域、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情态动词、介词、连词、以及词汇搭配等多个考察维度,从词汇文体视角为汉语小说走进英语世界提供一定的借鉴。
汇聚作者二十年功力,讲透语文学习的精髓 全景式展现杭州与西湖的人文风貌。 巧妙地结合了语文的要义与杭州的底蕴,将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 既可以作为一部讲解语文学习的指导书,又可以是一部介绍杭州的旅行手册。 本书既一部讲解语文学习真谛的指导书,又是一部带读者细细品味杭州美景的旅行指南。云谷学校的名师杨聪独具匠心,将杭州的美景与语文的真髓结合起来,其以西湖为纲,从一公园始发,经各大景点最后抵达宋城。每一个站点串联起与之相关的教学故事。既突出展现语文浪漫的基因与行走的本质,又能将其20年来的教学片段融合成一个整体,做到藕断丝连的审美效果。本书在内容上又分为四大板块:诗是语文的魂,情是语文的根,读是语文的路,写是语文的光。这四个板块集中呈现了作者在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实例,以非虚构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研究在引进各种理论的同时,有一种被其吞食、并吞的趋向,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不断扩大,但在翻译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途中,却潜伏着又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从翻译学建设的高度去系统地探索翻译理论的问题,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支持下主编的这套《译学新论丛书》正是向这一方向努力的具体体现。 《译学新论丛书》有着明确的追求:一是入选的课题力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能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研究力求具有系统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论证和翔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的质量;三是研究力求开放性,其开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把握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特别要在研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的趋势,而且不同学科和行业之间的互相交融也更加密切了。翻译,承担着传播和传承世界科学文化的重任,涉及不同语言文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因此,有必要以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调整和应变翻译与其相关方面的关系,从而求得对翻译新的科学认知。 翻译与出版密不可分。翻译依赖出版得以传播,出版依靠翻译获得外国出版资源,翻译与出版的这种文化血缘关系,表明两者是文化传播这个链条中互相连结的两个链。从出版角度来看!翻译不单是一项文化学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即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责任。作为一名翻译编辑,承担着与译者不尽相同的任务。前者既要重视翻译学的规则,又要关注传播学和社会学对翻译的影响,包括确立正确翻译导向,重视译作社会效果,恪守翻译职业道德,保证翻
本书将系统范式引入戏剧翻译研究,为突破长期困扰戏剧翻译研究的读演矛盾建立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平台。本书选取英若诚——一个集导演、演员、翻译及政治家于一身的理想的戏剧译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语料的戏剧文体学分析、戏剧艺术分析以及译本对比研究,对英若诚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进行多维度的系统考察。研究发现,成功的戏剧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戏剧翻译的整体观,以获得文学性与舞台性兼备的上乘译本为宗旨,在照顾目的语观众审美习惯的同时,引导观众涉猎人类文化宝库中一切美好的遗产。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法中对“著作权”的不当定义。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从早期基督教的《》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移植与方法》为学术论文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板块的内容:训读与汉字文化圈;翻译与翻案;东亚文学与文化越境。论文集核心问题明确,围绕东亚儒家和佛教为主的文化大背景下,中日朝三国文学中存在的相互翻译、相互影响展开论述,全面地涵盖了各种文学现象。既有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也有对翻译中的本土化尝试进行的分析,或者对某个历史事实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于希望了解东亚——尤其是中日之间——文学互译和影响关系的读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专题研究。
《应用翻译功能论(第2版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文库》编著者贾文波。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应用翻译功能论,结合西方功能翻译理论系统论述应用翻译不同体裁的文本功能特征和翻译策略导向。根据不同文本的功能和翻译目的、翻译要求,着重时政、科技、旅游、广告、公文等体裁的汉英互译。理论阐述具有互证性,不独一家之言;策略和方法、技巧的论述具有针对性,利于实际操作。 书后附有部分应用翻译的佳译实例供读者鉴赏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翻译与语言服务实务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 “中译翻译教材”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团结翻译教学、翻译实务、翻译研究、翻译服务等各界资深人士,为中国各类翻译学习者、从业者精心打造的大型系列教材,包括翻译专业本科生(BTI)系列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MTI)系列教材、翻译专业核心课系列教材、翻译选修课程系列教材、翻译证书考试系列教材、行业翻译系列教材等。
《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试图从现代翻译学的视角探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英诗汉译的情况,它既是一部有关翻译诗歌的断代史,又是一部学术著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除绪论外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对应于两个历史时期:“五四”以前的萌建期和1919至1937年的发展期。
本书从台北初版的《文学翻译谈》中增选几篇文章,篇是是作者在河南大学的讲稿《翻译的哲学》,讲稿中提到文学翻译的本体是“美”,方法是“化”,目的是“三之”(知之、好之、乐之),认识论是“艺术”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廉洁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第二篇文章是《世界文学》发表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文中提到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要成为翻译文学,要把文学翻译提高到文学创作同等的地位,文学翻译家的作品,和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应该没有什么分别。 第三篇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发表的《文学翻译:1 1=3》。如果说前一篇文章说的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这一篇说的却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这一篇说的却是翻译和科学的关系。 第四篇文章是《谈“比较翻译学”》。本书通论中的篇文章是《翻译中的予盾论》,这一篇可能说是
由冯志杰编著的《中国近代翻译史(晚清卷)》采用非编年体例,在简要介绍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和晚清翻译活动演进的基础上,从翻译的客体、翻译的主体、历史流变和历史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晚清翻译活动的发展演进规律,以“分层扫描的方式”将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图景展现给读者,同时探讨了晚清翻译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使读者对晚清翻译史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了解。
耿智、萧立明编著的《语言与翻译经纬》基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当代语言学的分支来寻求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学结合的原则与方法,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语言与翻译经纬》适合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翻译研究者参考。
本书侧重较深层次的内容以及修辞和文学翻译,同时兼顾新闻翻译、财经翻译、医学翻译等应用翻译,把翻译案例的分析研究,句、段、语篇和文体的大量翻译实践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的形式和崭新的概念实现英汉互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