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对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
本书将翻译技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翻译技术,并以狭义翻译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为主线、以广义翻译技术(作为前者必不可少的辅助技术)为辅助,描述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应用和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其他翻译技术类型的作用、意义和应用。本书共分12章:第1章绪论;第2章计算机辅助翻译;第34章本地化技术(文档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多媒体本地化;分为两章);第5章术语管理;第6章语料库管理;第7章桌面排版;第8章质量保证(包含校订工具,如CAT工具自带的校订系统、黑马系统、Word);(文字处理工具均可纳入上述各种工具内);第9章技术协作;第10章机器翻译(搜索引擎);第11章翻译管理;第12章内容管理(撰写系统)。读者对象为在校学生,相关从业人员等。
《翻译研究新视野》一书是我国译介学奠基人谢天振教授的经典著作。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备受注目,人文学科出现了“翻译转向”。作为可以滋生很多悖论与理念的领域,翻译研究涵盖理解、诠释、道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际转换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等等。在本书中,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文化洞察,深入探讨了上述命题,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与意义以及译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翻译论(修订本)》基于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界和相关学科对翻译活动的多方面探索,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和学术阐发,是作者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全书分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等七章,从中可看出作者许钧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广度。书中探讨每个问题时,都把古今中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引述和点评,最后亮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深度。本书梳理出了翻译研究的明晰的理论脉络,提供了丰富、可信和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为国内翻译研究界同行提供了一种学术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翻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理论教程。 《翻译论(修订本)》问世以来一直位居国内屈指可数的被引用
《翻译论(修订本)》基于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界和相关学科对翻译活动的多方面探索,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和学术阐发,是作者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全书分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等七章,从中可看出作者许钧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广度。书中探讨每个问题时,都把古今中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引述和点评,最后亮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深度。本书梳理出了翻译研究的明晰的理论脉络,提供了丰富、可信和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为国内翻译研究界同行提供了一种学术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翻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理论教程。 《翻译论(修订本)》问世以来一直位居国内屈指可数的被引用
《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在构建修辞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下探讨修辞符号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旨在解决翻译的符号意义问题,演示修辞符号学如何为符合的翻译建立逻辑范式,由此阐释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之间符号翻译中的意义缺失。
本书从台北初版的《文学翻译谈》中增选几篇文章,第一篇是是作者在河南大学的讲稿《翻译的哲学》,讲稿中提到文学翻译的本体是“美”,方法是“化”,目的是“三之”(知之、好之、乐之),认识论是“艺术”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廉洁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第二篇文章是《世界文学》发表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文中提到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要成为翻译文学,要把文学翻译提高到文学创作同等的地位,一流文学翻译家的作品,和一流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应该没有什么分别。 第三篇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发表的《文学翻译:1 1=3》。如果说前一篇文章说的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这一篇说的却是翻译和文学的关系,这一篇说的却是翻译和科学的关系。 第四篇文章是《谈“比较翻译学”》。本书通论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翻译中的予盾论
本书延续前两辑的创办宗旨与定位,遴选9篇由海内外学者撰写的翻译研究论文与评论,并分为四大部分,即 中国翻译史研究 专栏、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实践探索与书评 随笔,所论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既有翻译历史钩沉(如汉学家梅欧金撰写的《十八世纪北京的传教士翻译活动》),又有翻译理论与应用(如强晓的《海外〈论语〉英译文学阐释译本之语体特征探讨》、许景城的《商务印书馆馆歌〈千丈之松〉英译解析》);既有古代中国文化对欧洲文艺创作的影响(如海岸的《时光如酒香,拂过缪斯的鼻尖》),又有古代与当代文化和文本的纵横比较研究(如徐克伟的《日本江户兰学翻译中的汉文与汉学》、陈丹丹的《张爱玲、布莱希特、鲁迅论中国戏曲》);既有气势恢宏的国际视野,又有精深微妙的独到解析, 谈 译 之间,谱写出一部别具匠心的协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是明清期间 中学西传 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 中学西传 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明清时期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并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文本在西方的翻译进行实证研究,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置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和明清时期 中学西传 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及具体情况,并兼及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误读和变异,以及由中国古典小说在异域的再现而完成的文化改写和文化塑造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