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迅速提升写字技能,轻松写好字! 台湾网上书城艺术类年度畅销排行榜冠军! 写不好字,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扰,明明照字帖练了很久,但一用到日常写字里,又□得跟以前一样了。其实,这是没有学好正确的写字方法,方法不对,练多少也没有作用。本书从写字基本的坐姿讲起,对握笔的方法,施力的技巧,都用图解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讲解。与普通的字帖不同,这是一本真正 教写字 的书,让您能快速学到正确的写字技巧,轻松写出好字。 编辑推荐: ★迅速提升写字技能 总是写不好字?其实不是练的不够,而是练的方法不对。写字也是一种运动,掌握好握笔与施力的技巧,才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好字。 ★轻松流畅的实用写字技巧 照着字帖慢慢写,字虽然好看了,但平时写字时速度却跟不上,可见写字不仅要好看还需要实用。做到写字不费力、手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本书以1949-2019年间的中外歌曲翻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的描述性和规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史料研究入手,收集、整理70年间我国歌曲翻译作品,宏观考察70年间歌曲翻译活动的历程、整体特征、译者构成和社会历史语境,让长期隐身的歌曲翻译作品显身,并加以阐释,彰显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本研究结合翻译学、文学、音乐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歌曲翻译的过程、规律及现象,界定歌曲翻译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总结国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轨迹,探索歌曲翻译对我国文化建构的作用与影响,预测歌曲翻译的走势与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曲翻译史研究填补空白,为歌曲翻译和说唱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探讨了鲁迅关于引进文化方面的几个问题。指出鲁迅的翻译思想以 立人 为指归,体现了对愚昧的弱国子民的启蒙诉求。鲁迅希望通过翻译 别求新声于异邦 ,实现国人的思想改造和建设,催生自立自强、科学理性、平等博爱的新人。鲁迅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路径和翻译方式都体现着 立人 的诉求。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弱国地位、鲁迅自身弱国子民的处境密切相关:体现出拒绝暴力、取向真实、瞩目边缘等特征,也具有呼唤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倾向,更具有为自我、儿童、民众 立人 服务的宗旨。国家和作家也是鲁迅翻译选材的重要考虑因素:鲁迅出于自身的定位对原语国进行选择,出于自身的处境刻意突出那些处于困厄中的作家。鲁迅采用的欧化翻译策略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思考,终指出
《翻译研究新视野》一书是我国译介学奠基人谢天振教授的经典著作。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备受注目,人文学科出现了“翻译转向”。作为可以滋生很多悖论与理念的领域,翻译研究涵盖理解、诠释、道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际转换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等等。在本书中,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文化洞察,深入探讨了上述命题,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与意义以及译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本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旨在将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有机结合,以中西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英汉对比研究为依托,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翻译评析提供多层视角、多层维度,使翻译理论联系实际,使翻译实践与评析能力互补相长。现有的教材著作由于侧重面不同,一般内容分为三类:翻译理论类;翻译理论与实践类;翻译评析类。本教学用书特色是运用理论,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参与评析。 全书共分五章。章:翻译理论:第二章:翻译方法论;第三章:翻译批评论;第四章: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与评析。前三章为理论部分,各章节以“思考题”和“导读”形式出现,“导读”中提供主要参考文献与研究内容。后两章为实践与评析部分,分别根据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特点编写,所提供的一种或多种译文供比较与评析用。
本书以描写译学为出发点考察网络仙侠小说英译文本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影响,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形象学的“异国形象”观点对数据发现进行阐释。研究主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1)作者、译者合力塑造的中国形象;2)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3)译者/读者转变为作者之后塑造的中国形象。书中共选取了7部英译“经典”仙侠/玄幻作品和2部英语原创仙侠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参照语料包括2部英译古龙作品和4部经典英语奇幻小说,共13部小说,超过700万个单词。研究从语言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个方面回答了主旨问题,并发现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及其所受影响。
本书内容编排合理,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把本书分成九个部分,其中前两个章节为理论论证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的研究现状;后七个部分则是实践应用部分。分别对七种主要的应用翻译类型的英语翻译现状及问题进行概述,并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式与翻译策略,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全面,包括科技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广告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和公示语翻译,每一章节都有较为生动、丰富的翻译例析及技巧讲解。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译例,既有助于读者活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解决翻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便于吸取各种有用的语言材料。
《赵元任翻译研究》精选20余篇研究赵元任翻译思想及译作的论文,其中既有宏论赵元任翻译思想体系的,也有微观其意义观及其对翻译启示的;既有从译介传播讨论其翻译精神、译作影响的,也有各据一论探讨其译作的,在赵元任翻译研究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亦对当代译学建设意义非凡。《赵元任翻译研究》在翻译家研究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理论价值,相信对当代中国译学建设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赵元任翻译研究》由戎林海主编。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翻译研究贯穿了中国近现代百年的翻译研究历程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书将莎剧置于中国百年译介研究的宏观背景下,从翻译学的角度对群体性误译这一特殊现象进行探讨。群体性误译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要莎剧翻译者对同一段文字所发生的共同误译。本书以误译学说的发展和诗性忠实观为线索,梳理莎剧翻译和重译过程中群体性误译的成因和变化,探索重译中的潜在规则与历史需要,并通过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等莎剧翻译家误译文本的对比研究,阐述群体性误译的历史、文化和诗性价值。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难译现象处理》针对目前翻译界公认的、在汉译英方面出现的疑难现象,通过引用现有中外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结合我国大量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经验和心得体会,提出了比较全面和实际的处理方法。本书在归纳和总结各种处理方法的过程中,修正了部分翻译理论,提炼出一些相对新颖的翻译观点和实践路径。为发展和丰富今后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材料和经验总结。
《译道:名家翻译之道》为名家名译的精选集,汇集了诸多翻译大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杨必译的《名利场》、徐迟译的《瓦尔登湖》、黄源深译的《老人与海》、王科一译的《傲慢与偏见》等名篇。《译道:名家翻译之道》通过经典译文赏析,来阐述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被动语态译法、抽象名词译法、增词法、减词法、反译法、分译法、合译法等等。
自译指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该行为的结果即自译文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自译和普通意义的翻译可以互为参照,自译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翻译本质及其过程。本研究采用描写研究方法,经过抽样选取了汉-英自译短篇小说以及相关翻译(即自译者对他人作品的翻译、其他译者对自译者作品的翻译)的平行文本为研究语料,试图通过对比自译及其相关翻译的双语文本,探究汉-英短篇小说自译策略的规律和特点,以求在对其寻求解释的过程中,认识自译者的策略选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