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辜鸿铭,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立化怪杰学贯中西的学者,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大师经典文库: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从翻译视角建构汉日双语的总体特征,汉日双语间的相似度主要集中在语用上,尤其是在话语组织法上;在语法方面最大的相似点为双语皆为 话题 说明 型语言及修饰语置于被修饰语之前;两者的相似性要远大于差异。二、指出汉日语序的 同 要大于 异 并明确语序与翻译策略的关联。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汉日语序上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并认为这是鲁迅等翻译家推崇直译的语学基础亦或理论依据。三、提出汉语流水句在日汉翻译中的策略。找对文体,多用要句,包括NP、VP,控制使用SP和关联词语,就可以使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流水句展现在译文之中。四、从本体论角度厘清与汉日翻译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 语感 与翻译、 直译 与 意译 之争、 逻辑素 与 翻译单位 、 可译 与 不可译 的问题等。五、重新探讨日本翻译传统、翻译思想的独特性问题。如,用 训读法
这是一部以译者并具体以译者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描写性、批评性和框架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属于译者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批评定位于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性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译者行为批评和文本批评互不可分,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高低是与译者的身份和角色相一致的。从译者身份和角色入手进行译文质量评价,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本书偏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建构。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被动语态的翻译, 否定句的翻译, 名词性从句的翻译, 状语从句的翻译, 增译法和减译法, 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等翻译知识的介绍。本书翻译实例较多, 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 适合高校学生学习、使用且能提高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