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是粤语学习入门级教材,从基础语音、词汇、语序读写到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练习,每一个新字词都配有粤语拼音,全书有9个声调、60个常用词以及180个常用字,每天1小时的学习内容,非常适合零基础入门学习者。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交际篇》在姊妹篇《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的基础上,设计了20个生活场景,基本囊括衣食住行工作交友等生活各方面,并针对每个场景提炼出经典例句30个,为初学者进行类似场景会话提供方便,做足准备。每课分为单词学习和句子学习两大块,针对性非常强。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和《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交际篇》 是专门为粤语零基础学习者学习粤语而编写的入门级教材。从基础语音、词汇、语序读写到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练习,每一个字词都配有粤语拼音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 南腔北调 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版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读者在收获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从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鸣,在方言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昆明方言属北方方言中云南方言的次方言。由于昆明人口集中,历史悠久,又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昆明方言在云南省的言语交际中颇有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对昆明方言词汇进行了注音、释义、考订,是一本较为规范的汉语方言词典,不仅可供想了解、研究昆明方言的读者使用,还可供汉语方言编纂者借鉴。本书为汉语史的研究、现代汉语的研究和方言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对于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以及用地道的普通话正确地描述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云南生活和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历代四川方志方言与文化研究》(批准号:13JJD74001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skqy201319)成果。 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四川方言词语进行专题研究,尤其对其发展演变做了细致、翔实的文献推演,特别注意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嬗变,揭示这些词语在历史上与全民族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构建完备的汉语史提供依据,也满足大量对川方言源头感兴趣人群追踪溯源的夙愿,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提升其语言自豪感,为川方言的保护和延续贡献力量。 前言对本书的意义、体例做了全面论述。正文共计收录词语2700余条,其中包括部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失收词语、释义,并有大量词源提前或新书证提供;包括几种四川方言词典失收但如今仍保存在四川某地方言中的词语,还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津方言。天津话常常被形容为 哏 ,哏不但代表了天津话幽默,也说明了天津人一种化解意识和轻松乐观的人生态度。天津话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索、语言简练、齿音重,粗野并不计小节。天津话有极为丰富的俚语、土语,生动活泼形象,很难用普通话代替。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由于种种原因,湘语的语音研究还不够深入,多数论文或著作限于对现实平面语音特征的粗线条勾勒,通过描写一典型湘方言的语音进而探讨湘语语音特征的文章尚属少见。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选定了一种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湘方言——湘乡方言,对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语音研究,在描写的基础上,有共时描写,还有历时分析,更有与其他湘方言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比较,由此我们得以较为深入地了解现代湘语的语音特征。 全书由5部分组成: 部分(章)为概说,简单介绍湘乡方言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对20世纪以来湘乡方言研究状况作了简要评述;同时还介绍了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以及方言代表点与发音合作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二章)描写了11个方言代表点音系。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五章,其中第三章讨论湘乡方言全浊、非组、精知庄
江苏高淳方言也是吴语的一种,作者在高淳的淳溪进行了深入方言调查。本书记录了该地的语音系统,分析了语音演变的特点,将淳溪方言音系与中古音进行了比较,同时记录了一万多条方言分类词汇,几百句语法例句,对长篇语料进行了标音举例。本书是社科院创新工程中社科文库项目。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是粤语学习入门级教材,从基础语音、词汇、语序读写到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练习,每一个新字词都配有粤语拼音,全书有9个声调、60个常用词以及180个常用字,每天1小时的学习内容,非常适合零基础入门学习者。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交际篇》在姊妹篇《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的基础上,设计了20个生活场景,基本囊括衣食住行工作交友等生活各方面,并针对每个场景提炼出经典例句30个,为初学者进行类似场景会话提供方便,做足准备。每课分为单词学习和句子学习两大块,针对性非常强。 《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基础篇》和《20天学会粤语(广州话)交际篇》 是专门为粤语零基础学习者学习粤语而编写的入门级教材。从基础语音、词汇、语序读写到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练习,每一个字词都配有粤语拼音
本书收有19篇单点方言论述,主编本人的综论是《论汉语动态助词之统系》。该文在大致分析了国内外“态”的研究状况之后,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1.如何研究汉语动态助词的系统;2.湖南方言动态助词系统的特点。关于个问题,作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线性描写、网状分析、综合讨论这个三部曲。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提出从线性描写、网状分析以及综合的角度来看湖南方言动态助词的特点。
本书的解释,明白准确,通释一般词语要做到明白准确已非易事,通释方言熟语要做到这样,就更难了。难就难在:有的熟语背景已成历史,作为话题的人情风物或已改变,而语音的流变轨迹难寻,语用的便巧超乎臆想。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揭示了秦晋黄河沿岸方言极其复杂的语音、词汇、语法面貌,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两岸方言之间亲密而复杂的关系及其在所属大方言中的地位,认识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的关系,认识大江大河、人文地理在方言特点形成、流播中的作用。
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以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为主题,收录了中国大陆 、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和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分别从 理论研究 、 语 音研究 、 词汇研究 、 区域方言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 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集中展示了一批汉语 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汉语实际的地理语言学研 究框架,是将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的成功范例,代表着当前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的 前沿水平。
本书收有23篇单点方言论述,主编本人的综论是《湖南方言中代词与代词之间的音韵关系》。该文利用湖南86个方言点的共时资料,讨论代词与代词之间的音韵关系,并构拟湖南方言代词的底层系统,讨论其历史的演变。作者认为湖南方言人称代词之问、指示代词之间、人称与指示代词之间,都有着音韵上的联系。在对湖南方言代词底层系统的考察中,作者指出,、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以及近、远两个指示代词均为舌根音。
本是一本广州话正音字典。由粤港澳三地粤方言专家共同审订广州话标准音读,采用国际音标标注广州话语音,正文按部首笔顺编排,备有部首检字表。
本书主要收录了广东龙门县路溪方言中的常用词语。秉持着实用的原则,本书共收录了3000多个词语,不仅收录了方言词语,还收录了方言拼音、对应的普通话词语、词语解释和例句,部分词语还收录了其与粤语、客家话的对比,有助于读者更方便地使用。词汇是划分方言的重要依据之一,特殊的词汇不仅能反映当地方言的特色,还能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风貌。本书较全面地展现了当地常用的方言语词,以及其背后丰富的意义,多角度地呈现方言的特性,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方言材料。本书还提供了路溪方言的词条读音,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路溪方言词语的情况。
本书是“湖南方言语法系列”之一,书中收有23篇单点方言论述,主编本人的综论是《湖南方言中表被动之介词所引起的思索》。该文对108个方言点中36个表被动的介词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用法、义类、虚化过程、地理分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