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是我国文字学研究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及文献史料价值的著作。本书稿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作者丁易、(原名叶鼎彝)历尽艰辛,耗时七载,玉汝于成之作。 丁易著的《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始于作者问学北平师范大学时,师从钱玄同、黎锦熙先生习文字文法之学,抱志 纂集甲骨金文陶钵篆隶汇为一编,穷其形体变迁,究其义训溯源 ,当其发轫撰集,写定可待之日寸,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遂投身抗战,书稿在动荡迁徙中部分散佚。幸得朱光潜先生邀其至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得以 尽观武大所藏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诸书 ,重将佚稿参证考订、摹写移录。后又应黎锦熙先生之聘,至西迁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历时十月,全书始成。黎锦熙先生阅后甚为称赏,当即为之题签。因条件所限无法排印,作者
《学说藏语2000句》选用两千句藏文非常实用,每句都有汉译文,注音,可使广大藏语爱好者迅速学会基本的藏语,并可与藏区的农牧民交流,可谓一本藏语的扫盲读本。
《汉语听力系列教材》(第二版)是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编写的一套系列听力技能训练类教材,分初、中、高三级,以适合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掌握500—5000汉语词汇的学习者均可选择适合的级别使用。 《不错汉语听力(附光盘上共2册第2版汉语听力系列教材)》(作者许培新)是该系列教材的不错课本,共24课,适用于已在华学过两年汉语,掌握5000以上汉语词汇,或学完本系列教材中级部分的外国学生和进修生。
《德宏傣语教程》系统地涵盖了德宏傣语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教材从辅音(声母)、元音(韵母)以及声调的读法和写法入手,发展为词的拼读和拼写,继而逐步转入短语、句子和短文的学习。内容深入浅出,还给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了全面的拼读和拼写练习,使得德宏傣语初学者能够轻松入门,循序渐进。《德宏傣语教程》涵盖了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配套的拼读、拼写技能练习,起到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是一本德宏傣语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德宏傣语基础阶段教材。《德宏傣语教程》适用于德宏傣语学习者、培训班学员。
《 研究》分析马叙伦《蜕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基本风格和重要思想,探讨马叙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剖析硒限所在,同时对其治学方法加以归纳,凸显他的学术精神,挖掘他能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可以为《说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可靠资料。
胡壮麟编著的这本《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谈的是语篇研究,而且主要谈其一个方面: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语言既然分为不同层次,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自当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偏重于语言内部,尤其是词汇句法层的体现过程。本书除保留这些基本观点外,试图把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主位―述位理论、信息理论、语境理论,以及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进来,在更大范围内探索语篇衔接连贯的种种手段和原因。
本书为裘锡圭、刘钊、陈剑等古文字、出土文献领域的学者围绕“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所作的理论阐述与研究实践。共收录20篇文章,部分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古典学重建”在大量简帛古书出土后,既成为可能,也实属必需。本书所收文章可谓“古典学重建”的典范之作,既有严密精准的理论界定,又提供了古典学重建的研究范式。精义纷呈,引人入胜。目下,关于“古典学”的讨论和研究颇多,此书可供相关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重校方言》十三卷,附校正补遗一卷。以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劳权批校本彩色影印。 从学术价值上说,卢文弨的《重校方言》与戴震的《方言疏证》是公认的清代《方言》整理与研究的殿军。周祖谟的《方言校笺》之所以为当今学界所称道,就是因为全面吸收了卢文弨、戴震、王念孙等清代著名学者的校勘成果。该书此前从未单行影印。 从形式上,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早印本,底本板片状况极佳,字口锋利,刷印清晰。存有大量劳权的批校和浮签。劳权批校分朱墨双色,蝇头小字遍及全书。影印本为呈现批校和底本全貌,采用大开本彩色印刷。 扬雄的《方言》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它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地域上的转移,提出了当时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首次提出了“转语”的概念,在收集方言词
《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是古文字考释研究集成类型的工具书。它有别于其他全文收录或部分截录式的集成类古文字工具书,是古文字考释研究资料的一种新体裁。全书以表栏形式概要地汇集迄今为止研究者对古文字的考释意见,将通常是长篇累牍、繁复艰涩的复杂考释,简要地归纳在十数字或数十字的简短篇幅内,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清楚了解相关古文字考释成果的内容要点。为方便读者查考原始考释论著,编者在每条考释提要后皆标明资料出处:作者及书名、论文篇名(或器名、卷次);论文还标明刊物所刊或网站登载日期等。
《中国人容易犯的2000个语言错误(套装全4册)》介绍了准确是对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些字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有些字看似会写却是错的,有些词大家经常用实则不符合语言规范等等。各种语言错误看似不经意,但却影响重大、后果严重。 有人在升学、公务员等考试中出现错误,结果丢分影响录取;有人在工作中出现错误,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晋升甚至丢了工作;有的领导者在讲话、作报告、传达指令时出现错误,不仅自毁形象,而且影响工作的开展和领导地位。这是一本从错误入手、帮你避免语言错误的实用工具书,编者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出发,以词条的形式列举了人们常用到的、且误用率较高的2000个语言错误,进行逐一的讲解,寻根求源,旁征博引,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语言出错的原因;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达到
该书内容包括韩国历代汉文字典凡16种。如:《训蒙字会》《字类注释》《全韵玉篇》《第五遊》《新字典》《字林补注》等。历代词典凡10种。如:《财物谱》《广财物谱》《方言类释》《古今译林》《译语类解》等。历代汉文韵书凡8种。如:《华东正音》《东国正韵》《四声通解》等。历代汉文字谱凡9种。以上材料在中国具有首示性系统性。将其进行全面的梳理介绍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辞书在东亚文化圈传播的历史,更可以借鉴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汉字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韩国汉文辞书编撰的高峰期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韩国汉文辞书中所包材的材料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可谓他山之石。
《甬言稽诂》是近代鄞县人应钟( 1907 — 1969 )撰写的一部考证宁波方言的著作,稿本,藏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院。该书用文言文写成,用清秀小楷誊录,酷似一部古代线装书。全书 40 万余字,正文共 10 卷,另有附录《变音》和《补遗》。按义分类,共分《释天》《释地》《释亲》《释流品》《释形体》《释疾病》《释动作》等 20 篇。经考证,应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传统语文学家,《甬言稽诂》是他耗时 10 年写成的唯一一部著作。 此前除了《汉语方言大词典》大量征引其手稿外(共引 1400 余条),其人其书,学界几无所知。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甬言稽诂》进行校注,包括对断句错误进行复核订正,对稿本文字进行校勘注释,对部分条目进行分析考辨,整理出版一部完善可靠的本子,便于人们阅读和研究;二是对《甬言稽诂》进行
《新概念英语》教材自出版以来,就因系统的学习体系、经典的文章选材而受到了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喜爱,成功地帮助了学习者掌握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使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要求的各项语言技能,我们组织富有多年新概念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套《新概念英语随课练》。该套丛书紧贴《新概念英语》教材,并增加了一些相关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语言各项使用能力。 《新概念英语随课练》以课文为单元,采取一课一练的形式进行编写.习题的命制注重题目与课文的拓展关联性,覆盖了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全部重点语法、词汇知识,以及相关的阅读、写作、翻译知识.通过完成每课的练习,学习者能够对教材内容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有效地衡量自己对重要知
内容简介 《卢文弨批校本仪礼注疏》十七卷,以上海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仪礼注疏》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此本为盧文弨手批原本,有清黄彭年、黄嗣東跋。 该书所载卢文弨批校,是卢文弨校勘《仪礼注疏》的主要成果,也是其《仪礼注疏详校》的基础。批校本中又有不少校语与《详校》相异。 卢文弨的校勘,对其后的阮元等诸家刻本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丛书简介 《卢校丛编》是我社策划的一套古籍影印丛书,从清代校勘家卢文弨所校刊或校勘的古籍中,选取校勘质量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陆续影印出版。卢文弨,杭州人,堂号抱经堂。是乾隆十七年科举考试的探花郎,在治学上擅长经学义理,长期执掌江浙多个书院。他平生大的贡献在于校勘古籍,一生校勘古籍达350余种,而
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水平大纲;普通话语音分析;普通话水平用普通话词语表;普通话水平用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普通话水平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的差异对照表等。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全国人民都在为60年的成就而欢欣鼓舞。各出版社也在为出版反映60年成就的新作而忙于组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早在去年初就向我组稿,要我主编一本反映中国民族语文工作60年成就的专著。当时,出版社云峰社长和莫福山总编辑亲自登门约稿。他俩都是我的老朋友,1997至1999年,我们曾经为编辑出版大型五卷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而共同度过了无数艰苦而愉快的日子。虽然这一时期我手上还有好几个活儿要做,但这本专著的价值以及与两位出版社领导曾经有过的友情,使我欣然应允。 1996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约我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一书。我领回任务后,就约请各分支领域的老将一
《20世纪中国翻译史(修订版)》管窥清末民初时期,叙述的是“语际”翻译,即中文和外文(主要指西方文学)的互译活动。笔者方华文欲将梁启超、严复及林纾称为当时的“译坛三杰”,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译业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无论在译品类型或翻译观念上都大有建树。三者中梁启超年纪轻,翻译的作品少,但他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故列“三杰”之首。在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和茅盾不但叱咤文坛,且在译界也纵横捭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故本书予以重笔浓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