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系作者在国内外多年从事戏曲文献学教学形成的教材,是我国部公开出版的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 戏曲文献学、戏曲史学、戏曲理论,构成中国戏曲学三大基本板块,代表戏曲学三个不同研究层次。戏曲文献研究是戏曲学基础的层次,是从事戏曲研究不可逾越的起步。近百年来,在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两方面各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惟独在戏曲文献学方面,忽视了学科建设,不曾系统总结、归纳戏曲文献研究的有关知识、理论、方法与规律。本书为戏曲文献学初步设立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戏曲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纂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为建立戏曲文献学提出学科构想,为国学充实相关内容,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本书是陕西省建国以来实施的*的古籍整理项目的研讨成果,是项目编纂委员会于2014年6月举办“第二届陕西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的汇编,由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贾三强教授主编。本书编录文章包括所整理古籍的作者生平交游的考证,古籍的版本、史料价值的考述,校勘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该书所涉及的民俗、思想史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内容丰富,讨论议题广泛,是今人了解陕西古代文献一个非常便捷的门径。
。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据多数专家考证,它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它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近现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还为精深、全面。 《黄帝内经》不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以及众多杰出医学专家的出现,与《黄帝内经》无不有着紧密的联系,被
知识管理与知识发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显现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发现与集成,与计算机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度交叉。在当前信息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及智慧管理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面临理论、方法、应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知识管理的研究也需要嵌入法律及市场等知识应用环境的研究,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基于信息素养的知识管理技能培养战略和策略研究。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当海量知识被高效集成管理时才是真理。因此,知识管理与知识发现相关研究对于提高知识型经济社会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知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它集中集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为了能让这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医学巨著得以的展现,被现代人更好的利用,我们特别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审定,吸取巨典之精髓,重新编选了这部《本草纲目白话精译(彩色图文版)》
《医贯》为明代温补派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全书共六卷,卷一为“玄元肤论”,论《内经》十二官、阴阳、五行;卷二为“主客辨疑”,论中风、伤寒、温病、郁病;卷三为“绛雪丹书”,专论血证;卷四、卷五为“先天要论”,以六味丸、八味丸为主方,治疗真阴、真阳不足诸病;卷六为“后天要论”。《医贯》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围绕“命门”这个中心,紧密结合病证说理,深入浅出。其命门学说,以及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方治疗诸病的经验,对发掘古方深义,提高临床疗效均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医贯》是现代探索“命门”学说的书,也是临床诊治的良好参考书。本次校勘以明书林张起鹏刻本为底本,清天盖楼藏板为主校本精校而成。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
《羊城杏林医案医话荟要》收集了六十余位广州市的省、市名老中医,省、市名中医和中医专家的文章,当中既有广州中医界老前辈的宝贵经验,又有不少中青年中医专家撰写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佳作,充分显示了广州中医药事业承前启后、人才辈出的局面。
《类证治裁》初刊于咸丰元年(1851),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综合性医书。《类证治裁》卷首为“内景综要”,简要介绍脏腑生理等内容;卷一至卷八论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列述中风、伤风、暑、湿、燥、疫、虚损、痨瘵、三消、泄泻等多种病证,兼有鼻口、齿舌、咽喉疾病及肠痈、痔漏、白癜风等。妇科病证有经、带、胎、产、热入血室等病证。外科病证有诸疮、瘰疬、梅疮、结毒、疔毒、发背等。 《类证治裁》具有博采众长、取材审慎、编排分项明晰、方治便于检用等特点,在临床参考书中颇有影响。
《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世补斋医书》包括六大部分:《文》16卷为医学论文集,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六经病方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对各家学术观点的评价。《不谢方》一卷记载了陆氏自创的28个方剂,大多取法伤寒,而用药又比较平和。多以祛邪为主,绝少补益之品。《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记载了陆懋修对阳明病的见解。前两卷是陆懋修依据《伤寒论》原文对阳明经病、阳明腑病所作的发挥,后两卷是陆懋修总结了前人对阳明病的论述而作的集解,分为阳明经病集释、阳明腑病集释。《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是陆懋修依据《内经》有关运气的论述而作的注解和发挥,在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十年一气之大司天”的观点,说明在的时期
《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此次出版,重排根据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63年本。《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对于汉魏以前的古书,经过探微索隐,详加考证,分析归纳以阐明古书的通例。全书分四卷:一为案著录,二为明体例,三为论编次,四为辨附益,由此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本次出版,重排依据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古书通例》。
《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它集中集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的成就,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为了能让这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医学巨著得以的展现,被现代人更好的利用,我们特别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审定,吸取巨典之精髓,重新编选了这部《本草纲目白话精译(彩色图文版)》以飨
本书系根据全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近年来陆续发布的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规范名词术语归纳整理而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现代医学规范名词,二是中医药学规范名词。词汇量约35万条,是医学科技人员正规使用医学名词的工具书。可供各级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医学编辑、校对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查阅使用,亦可作为各医学图书馆的典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