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从研究时段上看,往往是立足于某一时代,作静态考察,缺乏对谶纬从兴起到衰亡长时段的通贯性研究。从文献的使用上看,更多利用的是史传等外围资料,对谶纬文献本身的研究与利用不足。尤其对现存的谶纬文献缺乏细致的文本分析,因而忽略了今传谶纬文献的复杂文本构成。因此,《河洛与七纬:东汉图谶的文献学研究》以东汉图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观念史、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其成立过程、性质变迁、结构与篇目、流传与散佚、文本构成等基础性的文献学问题,并重新梳理谶纬辑佚的历史,为谶纬文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 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
内容简介: 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因其建造的悠久历史,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审美特征,以及对研究藏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 布达拉宫已有1300年的历史,宫内珍藏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典籍六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被誉为 世界屋脊的明珠 。 《布达拉宫藏品保护与研究:古籍文献研究》为布达拉宫的藏学研究专家对布达拉宫所藏的《造像量度经》《贝叶经》《甘珠尔》等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及其保护与利用。文物藏品不同,保护利用的要求各有差异,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是全球趋势,本书不仅体现了布达拉宫研究专家的基础功底,还体现了他们在具体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深刻体验。本书的出版可以更好
本书以新见稿本《复堂日记》为中心,同时结合谭献现存已刊、未刊别集、选本、日记、书札及其他相关著述,以期将谭献置于更加丰富的文献集群中加以观照,改变以往依靠刊本日 记所呈现出来的单一面向,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发现谭献、理解谭献。其中重点解决了日记文本改编、谭献词学、书籍与金石收藏、日常文学交游及相关著述撰作等重要问题。《复 堂日记》作为谭献书写的一部 我史 ,其内涵本当涉及其人生平行事、交游、治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人理解其人的一个重要入口。本书作为对谭献稿本日记的研究,发掘了更为丰 富的日记史料,更加丰富了谭献的心灵史。
《中国文献学研究》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主办的的学术研究性辑刊,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文献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辑刊常设栏目包括:1.中国文献学理论与文献学史;2.文献文化史研究(含阅读史、知识社会史等);3.四部典籍专题研究(含出土文献);4.经学与经学史研究;5.古代文史专论;6.明清学术研究;7.书评、书讯、会议信息。本辑为创刊号,收录 春秋学 出土文献 等领域学术论文14篇。
《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推行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搭建一个古籍保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 本辑为《古籍保护研究(第14辑)》包括新时代古籍战备装具初探、王重民《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考略等论文。
在 解放语用学 的背景之下,系统提出中国特色语用学学科话语体系被提上日程。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语用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书分别从发展趋势、研究前沿、理论结构、作者合作网络四个方面对中国语用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内容既涉及经典语用学理论,又涉及前沿语用学话题,同时还包括语用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以及语用学应用实践情况。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厘清中国语用学的核心范式和演化路径,为当前中国语用学的本体性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全球语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书是语用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读者的有益读本。
《汉魏六朝佛道文献语言论丛》收录作者俞理明自1987年以来有关汉魏六朝时期汉译佛经和《太平经》等道经文献语言研究的论文36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所收录的论文,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 一,汉译佛经文献语言和汉魏六朝代词、称谓词的研究,讨论了从东汉末年产生的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和研究状况,考察六朝佛经新出现汉语代词和与代词有关的问题,并从社会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佛经中的一些称谓词。 二,《太平经》文本研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结合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对《太平经》整理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三,基於佛道文献的词汇语法研究,从汉语史的角度,利用佛道文献材料,对其中的一些词汇语法问题作了考察和思考。
2018年12月,值晚清文化名人薛时雨诞辰二百周年之际,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编纂出版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薛时雨集》(40册),同时举办了学术研讨等纪念活动,将所收论文编辑成学术研讨会纪念文集,作为《全椒古代典籍研究丛书》正式出版。 该书收录37位学者的论文33篇,分 学术交流 与 纪念先贤 两个部分;内容包括薛氏生平事迹及师友交游考述、文学及文化教育成就综论、全椒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论文征引文献史料丰富,内容翔实。附录收录了本次研讨会的综述和领导专家发言。是迄今为止全椒薛时雨专题研究集成式的学术资料集。也将为今后的薛时雨研究、全椒地方文化研究乃至晚清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由郜同麟*的《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对宋前文献引《春秋》材料做了全面普查,总结了各书引《春秋》经传注的体例。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揭示了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思想史、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并藉助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史、《春秋》学史、先秦两汉词彙语法演变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本书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与修订。内容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古文字与俗字研究;二是简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秦简、汉简上;三是敦煌遗书研究,主要是敦煌遗书中的草书、俗字研究;四是读书杂谈,主要是对读过的著作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五是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简牍书法研究上。另外还有有一些佛教文献和名物考。本次结集的文章大部分都已公开发表,此次出版对文中留存的问题作了较大修改。还有两篇读简札记是抢先发售公布。
本书作者陈铁民先生乃唐诗学大家、学界耆宿,作者论述唐诗文献整理、考证的方法和门径,即从作者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体会和他人的有关经验出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门径,还有若干应注意的问题,再找出众多具体、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唐诗为主,间及唐文),予以论证和说明。本书以作者1981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时,为高年级学生(七七级、七八级)和研究生、进修教师开的《唐诗整理》选修课讲稿为基础,后又作了大的增补、修订后撰成。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与诗歌编年,第二章唐诗的辑佚和辨伪,第三章唐诗的校勘,第四章唐诗的注释。第一章对生平事迹考证的方法和门径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开创的意义。第二、三、四章所谈内容,虽每见于他人的著述中,但本书所论,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一,
本书系美国杨百翰大学韩大伟(David B. Honey)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国经学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断于初唐,以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为核心,历述了经学的分裂与复归一统。全书贯彻了韩大伟教授 聚焦领袖群伦的宗师,例举举足轻重的先哲,并追踪他们身后的影响,借此概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潮流 的写作理念,以及中西经学研究对比的视野。 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经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皇侃、熊安生、刘炫、刘焯、孔颖达、颜师古等个案,填补了西方学界尚无中国经学通史的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学史研究著作。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 《长生殿》曲谱整理和研究 阶段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研究,对王季烈的订谱理论、度曲填词理论、文学观念与影响、论著考订等进行系统地阐释和研究。下编为文献整理,对王季烈的三种经典理论著作《螾庐曲谈》《度曲要旨》《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进行点校整理,其中:《螾庐曲谈》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一年《集成曲谱》附录本为底本,参校一九二八年单行本和一九二五年《集成曲谱》附录本,异文出校记说明。《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底本为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孤本元明杂剧》卷首附录本,对《提要》中引述史书与曲论,皆取原本核对,其引文舛谬及出处错误者,出校注明。《度曲要旨》附载《与众曲谱》中,底本依一九四七年商务印书馆据合笙曲社影印本。 王季烈(1873-1952)与王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2023年第2辑(总第3辑)发表 第一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研讨会 论文11篇,分为 革命历史文献研究 专题研究 民国文献整理研究 等栏目,论文包括《解放战争后期中共编纂江南地区城市调查资料述略》《 德文协和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华德文报刊的过渡与转向(1932 1935)》等,以及2021年度的民国文献整理出版年度报告,总计约27万字。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调查、整理、考证、研究、解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本汇编资料及其英译本。本书主要是云南省1-4批次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3项)的文献资料汇编的中英文版。负责人主要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相关省、市、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以及与所设非遗项目相关的高质量学术期刊论文中,搜集了所涉及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介绍资料,然后进行了汇编、整理和翻译。 该书主要搜集整理了相关非遗项目目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框架式地概述了其基本内容,并配以适当图片,以期为广大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便于快速检索的文献资料集锦。其英译版可以为国际非遗爱好者提供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平台,使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非遗项目,从而助力中国文化 走出去 。
《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收录了版本目录学家崔建英先生关于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方面的论著45篇。 崔建英(1931-2006)先生,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自1956年起进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先后从事过图书采访、古籍文献整理和古籍编目等工作,曾任该馆第二文献服务部主任。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推进理论创新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在于始终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本书稿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科学阐释,帮助大家深刻领会这“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坚持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本书为中国典籍与文化民族语文专辑。收入12位作者的14篇文章,如孙伯君《中国民族古文字的文字学意义》、聂鸿音《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的辨伪》、萨尔吉《藏文文献的搜集、编目与利用》、张铁山《回鹘文及其文献》、阿依达尔 米尔卡马力 《从 玄奘 到 玄赞 宋代翻译家胜光的译作》、史金波《西夏珍贵古籍今昔》、孙伯君《女真文碑铭文献及其研究》、叶尔达《蒙古族古代文字及其文献概览》、叶尔达《托忒蒙古文及其文献:以伊犁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收藏为中心》、乌兰《 元朝秘史 的特征及版本流传》、春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蒙古文古籍概论》、吴元丰 《满文与满文历史文献》、朱崇先《21世纪彝文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进展及成就》、木仕华《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经典中的多民族多元文化漫谈》等。内容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彝
作者施艺鸿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多次参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工作.本书是由他在担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期间的宣讲报告以及阐释六中全会精髓要义的重要文章组成,既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又蕴含着他对决议精神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参考读物.特别是其简明扼要概括决议精髓数字化的表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度概括、生动解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中央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