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系作者在国内外多年从事戏曲文献学教学形成的教材,是我国部公开出版的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 戏曲文献学、戏曲史学、戏曲理论,构成中国戏曲学三大基本板块,代表戏曲学三个不同研究层次。戏曲文献研究是戏曲学基础的层次,是从事戏曲研究不可逾越的起步。近百年来,在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两方面各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惟独在戏曲文献学方面,忽视了学科建设,不曾系统总结、归纳戏曲文献研究的有关知识、理论、方法与规律。本书为戏曲文献学初步设立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戏曲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纂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为建立戏曲文献学提出学科构想,为国学充实相关内容,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本书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即由传统的文献学研究过渡到综合的文本研究。本书涉及到了许多经典文本的文献问题,但是其中主要的研究思路还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经典文本的生产、抄撰、流变、接受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不局限于文献考证的综合的研究方式。同时,本书提出文本研究这一不同于西方学术概念的说法,也有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意思,即尝试将文学研究的对象置于文本之上,而非文学作品之上。因为作品总是一个有选择的领域,而对于先唐文学研究而言,所有的传世文本均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如果关注物质形态、书写策略、文本变动诸问题,我们会发现一种被遮蔽许久的古人的 文 之 学 ,而不仅仅是审美、情感、虚构、叙事诸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问题。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学术和科学文献参考模式的探索,早已应用于影响分析、知识流和知识网络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也具有重要的信息科学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信息检索中。 近年来,引文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研究、管理或信息服务问题,如大学排名、研究评估或知识领域可视化。这一复兴和日益增长的兴趣源于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包括引文和全文)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显著改进。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进行新类型的大规模引文分析的必要工具,即使没有特殊数据收集的特殊访问权限。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正在以这种方式在引文分析的许多方面出现。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引文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了确定主题背景,本书首先讨论了引文分析的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作者国家图书馆古 籍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收入中国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 共九篇,讲稿内容涉及伊朗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 容,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讲 演者有荣新江、朱玉麒、孟宪实等著名学者。
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訓詁學會會長許嘉璐先生在信中說:“自士復夫子西去,璐時時念其耳提面命景況,尊古獎後,澹泊謙和,誠可謂其學可仿而其人難學也。” 為紀念前輩,鼓勵後學,會後我們編輯了紀念文集,作為古文獻研究集刊的專輯。赵生群、方向东主编的《古文献研究集刊(第7辑)》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紀念文章,旨在缅懷徐復先生高尚品格和學術成就;一是各种专题论文。 薪盡火傳。徐復先生的形象、章黃學派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学专辑:古典文献研究(第14辑)》主要内容包括:《文选》絮语一一吉备大臣入唐绘词的关联、《文选钞》的引书、《文选》李善注前史、李善《文选》注引文义例考、《文选》的后一篇:王僧达《祭颜光禄文》、《周易》“噬肤,减鼻”考论等。
贺巷超他的专著《文献价值——理论文献学的价值论解读》,既是对自己多年文献学研究、尤其是文献价值研究成果的集结,也是对现代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探索性拓展。从他的论著中,我们可以领略作者慧眼独具的学术视角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思维。创新过程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交错过程,本书既有发散思维,又具有集中思维。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文献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关注,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作者继续创新性研究的平台。
一 本书的编纂,取材于郑玄所注的全部经书及其它著述。 二 郑玄注经中及其它著述中所释的词语悉予收列,其它串讲文义者,不予收录。 三 本书在同一词条下义项的分列,悉依郑氏原释文,以保存原貌。 四 每一词头、每一义项下,收录了郑玄关于这一义项的全部资料供读者选择使用,其排列之次序同引用书目之次序。 五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材料,附于相应的条目之下。 六 本书正文词条按照《康熙字典》之部首及笔画分部排列,同一部首的词,按其笔画的多少后为序排列;笔画相同的字,则按《康熙字典》的次序排列。 七 每一字头,先列单字,后列二字条,再列三字条……二字条的排列按第二字笔画的多少为序排列,于类推。 八 凡原材料摘自各种辑佚书的,则将辑佚书名列于该词条之下以备查考。 九 为便于检索,本书后附有郑
祁承?对于图书,不论是在聚书、读书、鉴别、购求上,还是在分类、编目、典藏、借阅上,都有精辟的言论、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方法和可行的规约。它不仅发扬我国先哲有关图书馆工作中和目录学上的优良传统,而且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创造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特别可贵的是他的一切活动,是能以经世致用为鹄的;所有的工作,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不尚空谈,对于今天的图书馆工作也多有裨益。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增订本)》一书系原*批准出版的“六五”高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它自1982年问世以来,为满足高等学校教学及图书馆界业务学习与职称考核的需要,曾逐年重印过。 近十年来,我国工具书出版与研究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经国家*同意,在保留原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和结构作了如下的修改和完善: (1)增加对工具书综合利用的原理与方法、查找资料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工具书的控制与检索等问题的论述,力图在“工具书使用法”上下功夫,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 (2)增加对一些科技工具书及边缘工具书——丛集汇要的概述和介绍,同时增加关于科技数据资料的查找、机构团体资料的查找、古今书籍和报刊论文资料
中国古代发明了系统的文献保护理念、方法和材料,卓有成效地防治了蠹蛀、潮湿、火水、灰尘和破损等对文献的损毁,是一笔极可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方法是针对中国古代特殊的文献载体、书写工具、装订形式、地理气候环境而产生的,适合于中国古代文献。作为一部全面研究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专著,王国强等著的《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试图全面揭示中国现存古代文献损毁的现状及其原因,梳理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文献制作原材料的防蠹性能,讨论药物方法、防霉方法、防火方法、装帧修复方法在文献保护中的历史及其作用,研究修复古代文献所用浆糊和配纸的制作原则和方法,提出基于传统文献保护方法的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编的《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目录(精)/海外中华古籍书志书目丛刊》整理编目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收藏的中文古籍及基督教文献。编目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后附基督教文献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书名、作者、版本项部分,作者在列出中文的同时还用英文记录。每一种文献都列出索书号,方便国内外作者阅读、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