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本书系作者在国内外多年从事戏曲文献学教学形成的教材,是我国部公开出版的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 戏曲文献学、戏曲史学、戏曲理论,构成中国戏曲学三大基本板块,代表戏曲学三个不同研究层次。戏曲文献研究是戏曲学基础的层次,是从事戏曲研究不可逾越的起步。近百年来,在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两方面各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惟独在戏曲文献学方面,忽视了学科建设,不曾系统总结、归纳戏曲文献研究的有关知识、理论、方法与规律。本书为戏曲文献学初步设立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戏曲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纂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为建立戏曲文献学提出学科构想,为国学充实相关内容,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
孙桂荣编的这本《变动时代的性别表达--新时期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辑》从原始史料、重要文献、回忆与自述、历史图片四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翔实的资料整理,并增设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译介简况、女性文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机构活动、女性*述与期刊等附录章节,以期对这一时段的女性文学与研究进行全面、丰富的资料索引。原始资料部分是女作家的文艺理论研究,重要文献部分收集的是探讨性别意识的话题,回忆与自述是王安忆、张辛辛等*名女作家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历程的回顾总结。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专利文献的内容结构特征和词句表达特点,构建专利文献相似计算影响互素组合拓朴结构模型;提出通过构建领域专利知识库用以表达词项在专利文献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并构建核函数并用于专利文献相似度计算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专利文献的内容结构特征和词句表达特点,构建专利文献相似计算影响互素组合拓朴结构模型;提出通过构建领域专利知识库用以表达词项在专利文献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并构建核函数并用于专利文献相似度计算等。
祁承?对于图书,不论是在聚书、读书、鉴别、购求上,还是在分类、编目、典藏、借阅上,都有精辟的言论、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方法和可行的规约。它不仅发扬我国先哲有关图书馆工作中和目录学上的优良传统,而且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创造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特别可贵的是他的一切活动,是能以经世致用为鹄的;所有的工作,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不尚空谈,对于今天的图书馆工作也多有裨益。
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学术和科学文献参考模式的探索,早已应用于影响分析、知识流和知识网络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也具有重要的信息科学应用,特别是在知识表示和信息检索中。 近年来,引文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该方法有助于解决研究、管理或信息服务问题,如大学排名、研究评估或知识领域可视化。这一复兴和日益增长的兴趣源于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包括引文和全文)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的显著改进。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进行新类型的大规模引文分析的必要工具,即使没有特殊数据收集的特殊访问权限。激动人心的新发展正在以这种方式在引文分析的许多方面出现。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引文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的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了确定主题背景,本书首先讨论了引文分析的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贺巷超他的专著《文献价值——理论文献学的价值论解读》,既是对自己多年文献学研究、尤其是文献价值研究成果的集结,也是对现代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探索性拓展。从他的论著中,我们可以领略作者慧眼独具的学术视角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思维。创新过程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交错过程,本书既有发散思维,又具有集中思维。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文献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关注,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作者继续创新性研究的平台。
读序卦、杂卦、说卦、系辞、彖辞、象辞、十翼之易文,然后知旁通(错卦)、反卦(综卦)、互卦、变卦之理,显然在目。三才、六位,用九用六,大中至正之旨,亦寓位于其间。河图洛书、占筮历法之象数,先天、后天卦气图象之学,则巍然存焉。是以易经与易图并存。自古以来,善读易者,固双学圆融,鼓舞变通,以极大易之神奇,而适人生之应用,以成其内圣外王之学也。惟是古籍,多刻之于金石竹帛,文字之刻镂较易,图象之雕刻较难,此所以唐以前印刷术未行世之时,易文传于世,而易图不显传也。 今观考古之资料,阴阳卦画之意象,先民石器中已具;大极旋文与图案,彩陶文化中已备;大衍易数,五行生成之易数,夏商数理占筮之规模早具;占筮与辨方定位之盘面,汉代占拭盘已立成规;四方四兽、北斗七星、廿八星宿、后天方位,早成于秦汉至隋唐
《 容斋随笔 成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容斋随笤》的成书情况及其学术地位:首先尽可能全面爬梳洪迈著作的具体情况及其与《随笔》之间的关系。其次梳理《随笔》的成书过程,以及《随笔》成书以后的部分版本的刊刻和流传情况。再次通过《随笔》对四部书籍的引用情况,分析考察洪迈所使用的常见文献,并重点探讨了《随笔》所征引的稀见文献,研究《随笔》不同于其他笔记的独特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后论述了《随笔》所展示出来的洪迈与前人、同时代学者和家人的学术交流情况,粗略展现洪迈以及南宋初期的学术研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