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优选、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较为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重量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一流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本书就像一段谈话,告诉你如何一步步进行研究、写好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正文各部分写作到格式规范化,每个环节如何思考、如何布局谋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基本的答案。 正如作者所言:写论文就像盖房子。读完本书,相信每个读者都能对如何搭好论文这所房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偏爱学问”这四个字生动地表达了俞可平教授纯粹的知识追求与智性的人生态度。全书分五个部分:看中国;说政治;谈民主;论治理;品学问。该书的文章形式为随笔,但内容是严肃的,饱含了俞可平教授对中国政治深刻的观察、独立的评判、热烈的关怀、客观而冷静的分析,其中不少文章是轰动政学两界的好文,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雲自在龕随筆》系缪荃孙读书笔记。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排印本,四卷,分别是论史、书画、金石和书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据此本进行点校并加小标题,汇入《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之辑。在此之前,则有罗振玉辑刻《古学汇刊》集和第二集,先后收入《云自在龛笔记》一卷和《云自在龛笔记》六卷。一卷者即“书画”,其内容与商务印书馆《云自在龛随笔》中的“书画”互有异同。六卷者则全为“掌故”,分“列朝”、“顺治朝补记”、“康熙朝诸臣”等。《云自在龛随笔》还有两种稿本,一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缪荃孙之子缪僧保(子彬)手抄六卷(以下简称抄稿本)。有“掌故”、“论史”、“书籍”、“金石”、“书画”、“杂记”等。函套签题“云自在龛随笔原稿本”,首页钤有“小云堪”、“子彬手钞”等印。另一种即是现藏国家图
《时尚与死亡的对话》是一部有关哲学思考的对话录。莱奥帕尔迪采用了十一则对话的方式,就人类的永恒话题如死亡、人性、幸福、自然等方面,进行了哲学剖析和冥想。贯彻全书始末的是写实性的理性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笔锋犀利且不乏幽默,既有伤口撕裂时带来的痛楚,也有心智得以启迪时的一片明朗。
《没有我们的世界》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跨界作品,探讨和反省人类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一直以地球的造物主自居,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人类的成就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而久远。韦斯曼大胆勾勒了个没有我们的世界,用相对科学的数据支持说明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影响。 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中,韦斯曼向我们阐述了以下内容:人类销声匿迹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终又是如何消失殆尽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许会像化石一样万世永存;铜管和配线会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挤压成透着红色的岩石;为什么我们最早期的楼房可能成为世界上保存时间最久的建筑,而塑料、青铜雕塑、无线电波和一些人造的物质又将如何成为我们留给宇宙的最永恒的礼物,等等。他还告诉我们,人类的哪些破坏活动是
本书精选汇集了周有光先生百岁之后所思所想所虑。近十年来,除了写作,周有光先生还在他的小书房里与许多来自各地的文人访客谈笑对答,这也成为他晚年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具特色的方式之一。这本谈话集分为对谈和采访两部分,既有他对自己一生难忘经历的回顾,更有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思考,对世界历史的走向、社会制度的变迁、国家未来的发展的关注。在一问一答之中,浓缩了百年的。本书也是周有光先生晚年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与呈现。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辑):敞开与囚禁》主要内容包括:话语权力与对话、大概念迷信、学术视域及其他、冲突与对话、冲突的文学、文化动力·人文学科·解释体系、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文学批评、对话:文学与市场、人文学科的未来、论口号、文化亵渎、泡沫文化、包装的神话等。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语料库语言学简论》对语料库语言学作了精辟的论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语料库语言学入门书籍。《语料库语言学简论》共有两章:章简要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及其历史,第二章展示了语料库语言学对词汇及意义研究的作用,以及语料库研究的意义。 《语料库语言学简论》适合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者和对语料库感兴趣的相关研究者阅读,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手边书。
《工会工作快速入门系列:工会经审工作100问》侧重于操作性与简洁性,根据《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新法规,通过219个问题,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组织机构、工会经费审查、工会审计、工会经审工作保障等经审工作常见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帮助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者答疑解惑。全书以实务工作中有关工会经费审查的基础知识、业务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编写,力争贴近实务、便于操作、易学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