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内容简介 百科全书式博物馆是保存时代印记、 让参观者获得艺术熏陶的文化机构, 还是政治与权力语言的遮羞布? 作者詹姆斯 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这四大角度出发,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丰富意涵作了多样解读,并主张 文化没有政治的边界,文化永远都是动态、混合的,产生于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不同展品是如何在时光的河流中游荡并汇集于一地,会看到观赏者经由博物馆的引导能获得怎样的个体体验,会看到不同流派学者的思辨火花,也会看到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 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是围绕吴地万年文化展开叙事的展览,本书以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依托,通过导览、策展、观展三个部分,借助采访札记、图文说明、 资源融合等形式,对吴中博物馆如何策划、组织、制作、运营“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基本陈列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记录。书中不仅用采访对谈的形式呈现了各类人员参与展览制作的过程与细节,还邀请不同群体的观众以独立的视角表达观展感受,为读者全面呈现一座市县级博物馆如何策划制作高质量的基本陈列。
《博物视野里的鲁迅》( 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丛书 之一)是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音海研究馆员的学术随笔集,涉及鲁迅和同时代文化人事迹、事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全书23篇文章近20万字,主要从鲁迅纪念馆收藏和展示的物品、文献等 博物 当中,择取兼具代表性、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以学术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大致可分三大板块,一是直接写鲁迅的,如《鲁迅对北方历史考古的关注与思考》《从古版画、汉画到新兴木刻 鲁迅学术、创作与美术活动的关联》《鲁迅与九华堂笺纸》等;二是间接写鲁迅的,如《贺友直绘 白光 》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李桦木刻中的景物处理特色》《朝花嘉卉说 陀莱 》等;三是作者常年来对博物学和博物馆工作的思考,如《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传统学术的转型 以博物学及博物馆兴起为例》等;适合博物馆、文学、文化、文
该书是甘肃省“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陇上学人文存丛书”之一。范鹏,1959年生,甘肃会宁人,教授、甘肃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宗教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散论》《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方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西部的实践》《甘肃民族与宗教》《甘肃精神》等专著,并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该书选编了范鹏教授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全面阐述了其学术成就。
《新闻出版博物馆(2023年 期总第42期)》设置“书业史话”“书林刊苑”“史实证考”“书简辑录”等栏目,收录《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印象与想象:吴淞铁路的图像叙事》《三位局长的来信》等文章。
本书是目前 博物馆领域 的机构—— 博物馆协会下属的博物馆学专委会于2019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博物馆学历史沿革的著作,也是目前市面上 本关于博物馆学历史的著作。这本书构思巧妙,兼具学术 性、严肃性以及可读性,以“人”(博物馆学理论的奠基人)为线索,将博物馆学的历史沿革系统地串联起来,各个篇章彼此之间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独立成章的故事性,可为博物馆专业人士学习博物馆专业理论提供系统学习的素材,也可满足博物馆爱好者对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历史人物一窥究竟的好奇心。
《旅顺博物馆学苑》是旅顺博物馆主编的以文博、考古、西域史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的集刊,每年出版一辑。本书常设地方历史与考古研究、典藏研究、西域文物与历史研究、近代学术与文物收藏研究、博物馆工作与研究、文物科技保护、学术动态与博览等专栏。其中“西域文物与历史研究”以围绕丝绸之路探险史及其收集品为研究方向,“近代学术与文物收藏研究”则涉及中国近代的学人学术及文物流散收藏。其中“地方历史与考古研究”对辽南地区历史研究起到很好文化导向作用,“西域文物与历史研究”与“近代学术与文物收藏研究”是 少见的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