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这种转变与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为认识档案学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提供理论阐释。作者通过对档案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和学科定位的综合分析与重新解读.提炼出档案学发展中所潜含的档案史料整理理论、档案文件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档案社会记忆理论等五种递进的理论范式型态;揭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形成转换与特定学术共同体、学科形象、时代背景、社会动因和档案实践之间的交织关系;并展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传统、主流与前沿.转换与共存,理论通约与实践互生的演化状态。全书在档案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
《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旨在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档案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指南。 书中,作者格伦·H.埃尔德、伊莉莎·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C.柯里普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生活经历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孟府是亚圣孟子嫡系后裔的府第,兼有官衙和内宅的特点。孟府档案是孟氏家族历代历年形成的有关府务管理、经济往来、祭祀活动的原始材料。孟府档案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 孟府档案项目繁多,主要包括官府政务、经济、祭祀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公事行文、工作记录和各类收支帐等占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族人、职员、差役、祀田、林庙的管理和举行祭祀活动的记载。"孟府档案具有极高的价值, ,因此,系统的整理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工作就变得相当重要。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2002年以来,公共档案馆思潮与建设成为靠前档案界的热点话题。相对于欧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历程来说,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刚刚起步。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演变历程、公共档案馆的形成机理与路径、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与移动互联时代公共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策略。
本书为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论文集,收录涵盖了以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为研究方向的有关论文。
开放获取是国际学术界近十多年来所关注和推动的重大问题,不仅是出版模式的变革,而是学术交流体系的重大改变。图书馆始终在这场变革中占用重要地位,也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信息素质一直是图书馆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质的内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都在发生变化。无论信息媒介如何变化,信息素质教育都将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和能力;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知识计量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给图情档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动力。计量学的研究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并深刻地影响着图情档理论、方法、模型与实践;网络舆情的研究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而愈发引起包括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广大的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九本著作,包括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龙兆佛《档案管理法》、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梁上燕《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本书主要依据上海市民防办公室与上海市档案局联合颁发的《上海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实际情况,通过提供民防工程档案文什、表式的规 范制作、填写的范例,洋细讲解了建设单位向民防工程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民防工程档案的内容和要求。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民防工程档案管理概述、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范围、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要求和民防工程档案范例。 本书可供民防工程档案收集、整理、编制、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并可作为相关培训的教材。
本书由三本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何嘉荪和傅荣校合著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 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陈永生《档案学论衡》、胡鸿杰《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档案学评析》等著作,这些著述或是对现有中国档案学体系中各分支(衍生)学科的功能地位作出解析,指出了学科在演进、发展过程中盲目性、异化倾向甚至学术泡沫等问题,以及针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某种不适,探寻并勾勒了中国档案学在转型时期的学科改造和矫正路径;或者对文件运动的客观规律作了深人的探讨,既系统地论述了文件运动中的诸多现象、法则和规律,又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回答了档案学理论研究自身和档案工作实践向档案学提出的诸多问题,具有导向性和启示性;或是综合了档案学界对档案学自身问题研究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通过这些丰富的材料对档案学
王萍、张卫东编著的《秘书学教程》系“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萍等,作者阐述了秘书学基础;秘书人员;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秘书文档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写作;秘书工作技巧等内容。作者自2003年开设《文书学》课程,并发展为《商务秘书工作实务》,后调整为《现代文书秘书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本书在吸收前面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秘书的工作职能和秘书的职业素养。体例设计合理,文字简洁。适于广大学生学习、掌握。
《数字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以电子文件为研究对象,对数字时代给文件与档案管理带来的变化与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策略、新的流程、新的系统、新的体制、新的服务等全新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数字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问题。提出问题部分通过案例说明,案例的选取轻松易读并与研究内容紧密结合,解决问题部分具有研究性和前沿性。 《数字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是一本面向理论与实践的,追求探索与开拓的,具有创意与新意的学术著作,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洞新求变的思维理念,洞见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的新变化,求索其未来的新发展;二是具有别出机杼的创新精神,提出了作者诸多独创性观点;三是具有整体递进的逻辑关系,整体论述上逻辑严密、
新的发展变化,探讨了档案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在实践上对我国档案馆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本书分成上、下两部分,对档案馆的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和阐述。上部立足现实,重点阐释档案馆当前阶段在机构、性质、职能、服务等方面的新发展;下部立足未来,重点探讨档案馆作为记忆宫殿、数字城堡、政务窗口、文化家园和知识宝库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建设路径。全书思路清晰,体系完善,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在理论研究方面是一部具有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学术著作。
《智慧档案馆建设》以智慧档案馆为研究对象,是在作者有关智慧档案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智慧档案馆建设》从档案的起源谈起,介绍了档案的产生、发展沿革。研究了档案管理机构从传统形式到数字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过程。对国内外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的发展情况做了充分的调研。对智慧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智慧档案馆管理及服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智慧档案馆建设》出版的目的是希望对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在书的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对策,展望了智慧档案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公元1935年,有一部名为《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图书在我国出版了。它就像许多事物一样,对处于动荡年代的中国来说,平凡得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对于今天的档案学者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中国档案学的诞生。公元1952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开设了以档案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专业。这就在客观上为档案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摇篮”,使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公元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其后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档案学与其说是我的专业,倒不如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占据了我许多工作和思考的空间。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考虑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
公文作为“经国之枢机”、“政事之先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面临当前纸质公文与电子公文共存的新局面以及实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新标准的新形势,如何科学地、有效地管理公文,既是当前公文管理工作实践提出的要求,也是研究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周耀林、叶鹏、黄川川编著的《公文管理教程》立足于当前我国公文管理的新特点、新标准和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当前公文管理的需求,重点解答了纸质公文、电子公文共存环境下公文管理问题。全书共分九章,以分析公文管理研究现状为基础,从公文管理相关概念着手,介绍了公文类型、公文结构、纸质公文处理程序、电子公文流转系统、纸质公文与电子公文的相互转化、办毕公文处理以及公文安全管理等。全书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