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档案及实物档案的保护;声像档案的保护;环境条件对档案的影响;档案有害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档案害虫防治;档案馆建筑与档案保护等。
胡红霞*的《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机制研究》基于《全国档案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中提出的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的宏观背景以及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档案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社会现实,在对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对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总体思路,并按预防和预警、应急和抢救的逻辑思路系统构建我国档案自然灾害的防治机制。本书从预防、预警、应急、抢救等逻辑环节出发,把预防与预警作为档案自然灾害的 防 的阶段,把应急与抢救作为档案自然灾害的 治 的阶段,从 防 和 治 两个方面对档案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并分析准备与预警、应急与抢救两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环节中组织体系、处置策略、
本书结合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及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以贯彻落实国家及电力行业下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依据,从档案的宏观管理的指导原则到微观管理的操作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本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分别为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概要、电力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管理、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归档文件整理、文书档案管理、文书归档文件整理、会计档案管理与整理、电子档案管理与整理、照片档案管理与整理、档案管理制度示例、编研工作、常用公文与写作规范、问题解答。 本书可供发电企业、供电企业、设计院、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科技档案及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和使用。
《基于主体认识视角的当代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以哲学认识论关于学术研究活动的认识层级划分与影响学术研究的认识主体性因素的剖析作为立论基础,试图对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传统认识行为进行归纳与评述,并对现实档案学术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主体性因素进行概述和反思,并从学人的角度去剖析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档案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能力,规范档案学术研究的行为,促进中国档案学的进化与发展的目的。
罗军所著的《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将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演变作一梳理,厘清其发展的脉络,系统分析历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内在规律,并综合运用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在总结以往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与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体制有益经验,按照国家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探寻与当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规律,重新划分和规范档案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提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
本书主要依据上海市民防办公室与上海市档案局联合颁发的《上海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实际情况,通过提供民防工程档案文什、表式的规 范制作、填写的范例,洋细讲解了建设单位向民防工程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民防工程档案的内容和要求。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民防工程档案管理概述、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范围、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要求和民防工程档案范例。 本书可供民防工程档案收集、整理、编制、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并可作为相关培训的教材。
公元1935年,有一部名为《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图书在我国出版了。它就像许多事物一样,对处于动荡年代的中国来说,平凡得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对于今天的档案学者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中国档案学的诞生。公元1952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开设了以档案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专业。这就在客观上为档案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摇篮”,使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公元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其后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档案学与其说是我的专业,倒不如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占据了我许多工作和思考的空间。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考虑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
《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旨在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档案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指南。 书中,作者格伦·H.埃尔德、伊莉莎·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C.柯里普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生活经历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本书将库恩的范式论运用于档案学史研究中,通过实然状况与应然条件的对照,界定了档案学从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的历史演进阶段,探讨了现阶段档案学的发展程度。明确了档案学革命的可能性,认为档案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在现代性完善的基础上走向后现代,并阐释了档案学共同体在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山东省的曲阜市,有一个延续近三千年而没有移动过位置,在中国历史上有“天下家”盛誉的家庭,它就是声名显赫而又神圣的衍圣公府。这个家庭著名的祖先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人孔子。 出于共同的政治需要,中国历史上历代国家政权无一例外对这个特殊家庭予以各种“优渥”,衍簪公府的国家尊贵职宾角色,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极致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和历代封建国家将衍圣公府培育、塑造成了一架具有强大职能、灵活机制的“吃的机器”。衍圣公府的饮食文化,既是中国历史上贵族阶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衍圣公府食事”,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领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衍圣公府饮食文化,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为已经过去的历史,衍圣公府饮食文化都记录在万卷之
新媒体包括数字新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凭借所具有的网络化、数字化、便捷化、互动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新媒体扩大了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了信息读取方式,影响着信息处理过程,创新了人类活动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为档案信息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本书全景式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新媒体形式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档案网站、即时通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RSS、Wiki、SNS、图片社交网站、地图社交网站、音视频播客、移动社交、移动应用、早期移动增值服务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从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新媒体对档案阅览服务、展览服务、宣传服务、编研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知识服务的影响。并研究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变革和未来发展方
王萍、张卫东编著的《秘书学教程》系“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萍等,作者阐述了秘书学基础;秘书人员;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秘书文档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写作;秘书工作技巧等内容。作者自2003年开设《文书学》课程,并发展为《商务秘书工作实务》,后调整为《现代文书秘书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本书在吸收前面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秘书的工作职能和秘书的职业素养。体例设计合理,文字简洁。适于广大学生学习、掌握。
新的发展变化,探讨了档案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在实践上对我国档案馆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本书分成上、下两部分,对档案馆的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和阐述。上部立足现实,重点阐释档案馆当前阶段在机构、性质、职能、服务等方面的新发展;下部立足未来,重点探讨档案馆作为记忆宫殿、数字城堡、政务窗口、文化家园和知识宝库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建设路径。全书思路清晰,体系完善,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在理论研究方面是一部具有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学术著作。
本书立足于双重现实背景——档案服务实践问题和档案服务政策现状,基于对我国档案利用实践问题的调研和实证分析,基于对现有档案利用服务政策的梳理回顾和纵横分析,逐层深入地对档案公共服务政策价值导向、体系构建、内容设计展开研究。 在纵向勾勒出我国现有服务政策演变发展历史阶段及特征,横向勾勒出由基本政策、水。平政策、垂直政策构成的档案服务政策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档案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上,本书提出并阐述了档案公共服务政策应确立的四个价值观,体系规划的五个思路,以及责任和权利两条政策主线和设计理念。在深入剖析和解读现实案例的基础上,从责任角度分析现有档案开放政策的缺憾并提出完善建议.从权利角度分析现有档案利用政策缺憾并提出修改意见。
《公民利用档案权利研究》对公民利用档案权利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著者首先对档案利用权利的含义、档案利用权与相邻权利的关系等基 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解析,从法理上厘清了档案利用权与档案公布权的关系,并对档案开放语词来源、它与档案利用权利、档案公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予 以深入探讨。进一步考察和梳理了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在中西方的演进过程,从历史进程、制度层面、文化背景等三个角度剖析制约我国公民利用档案权 利实现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层面、制度实施、文化氛围营造三方面提出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实现的基本框架。 《公民利用档案权利研究》由王改娇编著。
本书提出的管理3D就是从管理内容、管理资源和管理方式三个维度,立体考察管理活动的形成和规律,并通过构建一般管理活动的运作空间来对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地研究。本书在对国内外涉及管理学(管理活动)和基于管理视角的档案学两方面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管理维度、管理内容、管理资源、管理方式、文书、文件与档案、解构与建构等主要概念及范围予以界定;通过对东西方管理思想与管理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提出管理维度勾勒的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活动从内容、资源和方式等三个维度进行解构,探讨了管理维度分析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功能与启示,并提出了基于管理维度分析档案学研究的三个假设;探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一次管理、二次管理的概念与思路,以及管理资源信息保障相关研究的内涵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