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之一。 本书对信息检索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既有对其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的论述,也有对其发展的系统阐述。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检索概论、信息检索模型、自动索引和文档组织、词汇控制、自动文摘技术、用户接口、信息检索系统的评价,以及联机信息检索、因特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等。 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信息中心、情报研究所、图书馆等机构工作人员及广大信息用户学习参考。
本书是《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之一。 本书对信息检索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既有对其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的论述,也有对其发展的系统阐述。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检索概论、信息检索模型、自动索引和文档组织、词汇控制、自动文摘技术、用户接口、信息检索系统的评价,以及联机信息检索、因特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等。 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信息中心、情报研究所、图书馆等机构工作人员及广大信息用户学习参考。
《视觉与图像:作为人的本质显现方式的图像研究》介绍了在进化论的语境中,人的视觉系统是从最原始的生物绿眼虫的眼点演变而来。生命的视觉与肌体之间存在着颉颃发展的关系。在统一的自然界中,动物和人的本质区别在于视觉中“对象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工具、装饰品、建筑、器具、雕塑、图画等造型产品,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内在尺度(生理视觉反应)通过运动器官的手而实现的外化和物化。其中,工具的制作、使用,尤其是工具的保存过程导致了动物视觉向人类视觉的转变;同时,工具的生产对动物的社会性向人类的社会性转变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像装饰品、雕塑、图画和工具、器具等造型产品的生产不仅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创造体验过程,而且前者在原始人的生活中还具有传承与创造人类生存经验的现实功能。因此,人类自身,
《现代信息检索(原书第2版)》论述信息检索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技术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及其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影响等,主要内容包括:用户界面设计;经典的信息检索模型、结果质量评估和用户相关反馈;文档和查询概念及其相关技术;文档集索引和搜索技术;Web文档的爬取、检索和排序;结构化文本检索、多媒体检索和企业搜索;图书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现代信息检索(原书第2版)》内容广泛、细节丰富、深入浅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或参考书,对从事信息检索及系统分析、设计的实际工作者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是国际哲学界于21世纪初提出的工具驱动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哲学学科,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能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以及能与其他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一种系统的处理。本书认为国际哲学界的这种提法具有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本书将这门新兴的哲学学科归人莱布尼茨-罗索传统,即所谓的形式传统。由于莱布尼茨与中国终身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本书认为这门学科可以与易学的数理派联系起来讨论,同时提出模态信息论(Modal Information Theory)以解决西方哲学二元论传统无法解决的信息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尤其是最后对《周易》筮法中成卦法递归论的重新解释使得我国自《九章算术》以来的工作无需科学史料的支持就可直接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算法关联
本书还力图反映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二是实用。所谓,即以文献编目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并将近年来无论是手工编目还是计算机编目和联机联合编目提出并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一些科研成果反映进来;所谓实用、即以最少的篇幅将中文编目和西文编目、手工编目和计算机编目、实体信息资源编目和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中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反映出来,并力求做到行文简明、通俗易懂,使之即适合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图书情报部门的馆员作为手册使用。同样,本书也可作为图书馆学自学考试和/或职称考试教材,更是报考图书馆学研究生的文献之一。
本书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系统地阐述了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理论与应用。在分析用户信息需求、信息交流、获取与利用以及信息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突出了信息保障、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与信息集成服务的业务拓展问题。本书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本书作为高等学校专业核心课教材出版,同时也可供有关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