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围绕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受篇幅和不同版本的学生用书的限制,本书总体介绍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扰、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等,然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主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测验和活动指导等,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料和备选活动。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曹道衡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上世纪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代表作。《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融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于一体,充分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路扩展。尤其是北朝文学的研究部分,是曹道衡先生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开创和之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的水平的专业著作。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要求而编写的教材。《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9章,主要介绍了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工具书类型及功用、网络信息资源、外的全文数据库检索、外文文摘检索、专利文献检索、特种文献检索等,还介绍了科技论文写作的相关内容。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信息时参考。
本书首先论述了教育目的,然后论述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质。怎样才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呢?本书主要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的18个工具,包括思维的实用工具、教与学的心理学实用工具、保护和预防的实用工具、培养成功学生的实用工具。 本书的特点是:易于操作,具体有效;理论深入浅出,应用简明可靠。 本书不是艰深的学术专著,而是属于有研究背景的科学普及类的教师教育读物,适合广大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阅读参考。
《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将莎士比亚戏剧分成历史剧、喜剧、非喜剧、悲剧、传奇剧五个类型进行研究,把每部莎士比亚戏剧放到它所属的类型中,与同类型的其他戏剧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其独特性。
《历史小说》解读《英烈传》系列小说《名家解读古典名著:历史小说(下)》在介绍、解读《英烈传》,分析其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从小说与史实的关系及市民阶层的心态等方面,对历史小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肯定了它在以小说反映当代历史方面的开拓意义和创造性的文学价值。 解读魏忠贤系列小说魏忠贤是我国历惹人恨的太监,死后不到半年就有揭露他罪行的小说问世。《名家解读古典名著:历史小说(下)》以解读《梼杌闲评》为中心,旁及《警世阴阳梦》《斥奸书》《皇明中兴圣烈传》三书,对揭露他罪恶的四部小说予以解读,系统剖析了它们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艺术。 解读《洪秀全演义》《洪秀全演义》是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家黄小配的代表作。《名家解读古典名著:历史小说(下)》在详细介绍了黄小配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
《能歌善舞的文字:金波儿童诗评论集》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书系的后续产品,是作者金波儿童诗创作理念和创作经验的结集,分为“诗论”“诗评”“诗序”“我和儿童诗”四辑,既有名家落笔的视角梳理与经典阐述,也有诗友之间的笔耕探讨与诗品切磋,还有对年轻诗人作品的睿智解读与精准点评,更有作者自己在漫长创作生涯中的寸心裸露与甜苦告白。 书中对儿童成长期的心理特点剖视,尤其是对儿童诗心培育的独到见解,展现了作者关爱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博大情怀。其探讨的儿童诗创作中存在的症结和关键问题,儿童诗今后的发展路径和走向,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儿童诗创作现状及发展前景,对年轻作者提升创作水平,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中国近世思想研究》收入六篇论文,四篇讲朱子学,两篇论阳明学。该书的研究特点在于使用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和手法来研究朱子学和阳明学,认为中国古代那些语录式的著作、特别是朱子和王阳明的著作中有某种逻辑体系,用西方哲学史手法研究中国思想史最基本的方法,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寻找这个逻辑联系,这样的研究手法在日本当时的中国哲学史学界尚属。其次是指出了阳明学和朱子学之间的必然联系。特别是安田认识到了阳明学和朱子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为学的方法,提出了朱子是“自下而上”的主观演绎法,阳明学是“自上而下的方法”的客观演绎法。
人类欲望总是朝着个体自我所期待的目标做出辐射性反应,而且这种辐射性反应终竟是有范围、有边界的。《欲望的世界(欲望与场域心理学)》根据物理场的概念,把个体自我通过欲望辐射而与外在万般事物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及其范围,称为欲望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欲望场理论。欲望场不但是关系场、心物场、能量场,也是心理场、精神场和社会场。 作者张振学在欲望场理论框架内,借助物理学电磁场理论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人类欲望问题和心理问题做出 精准的数学解释,并揭示了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欲望与幸福等深层次关系问题,同时对人类欲望指数、情绪指数和幸福指数提供了独特的考察路径和计算模型。
本书通过名篇选译、名著解读、思想评述、案例分析等专题,全面展现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的从众与独立、人际适应与理性选择的人际关系思想,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他在人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贡献。所罗门·阿希,1928年在纽约市立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2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3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罗格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期间曾在普林斯顿 研究院、美国公共卫生局、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 研究中心任 研究员。1979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被美国有影响力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评选为“20世纪一百位 的心理学家”之一(列第41位)。
本书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关于三岛由纪夫的研究专著,对三岛由纪夫的心理世界、文学世界和理想世界做了层层深入的剖析,全书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层面:三岛由纪夫有着寂寞、畸形的童年生活,这是他诡异审美取向的心理基础,也是读者挖掘他创作的心灵奥秘。三岛由纪夫幼年时幽闭的生活使他时常陷入病态的空幻中,人格出现缺陷,他感觉中的世界是一个变形的世界。自恋与自虐是他性格中突出的悖论,在对日本古典美的继承和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吸取中,他用文学疗救自己和日本文坛。三岛由纪夫所处的战后日本的社会现实刺激他写出了一系列作品,三岛由纪夫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对丑恶的美和危险的美的喜好使他竭力寻找奇特的感受和角度去创作,主要反映在他对死亡和暴力的向往,对变异爱情的描写和对人性阴暗面的关注等方面。文学创作使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