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暨其中的南明,很久以来皆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领域之一。然自孟森、谢国桢以降,直至司徒琳、南炳文、顾诚等南明史家,皆局限于南明政治、军事史的研究,而有关南明文学的全面宏观研究,尽管早已存在不少个案甚至一些条块的探索,差不多还是文学史研究急待填补的一块重要空白。本书对围绕这一文学文化遗产的历史积淀进行一次集中、系统的清理,前三章通过对南明文学理念遗产、文献遗产和学术史遗产的总结,为新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后三章对南明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性区域文学展开全新的研究。并结合大量原始文献的穷搜和历史真相的穷究,展开多方面的创新研究,以推动这一重要文学文化遗产的价值当代化,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由李言俊编著
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
《岭南医学史(中)》是记述岭南地区从晚清至民国时期医学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历史成就的专业性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地域性医学史的书籍,同时也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医学史组成部分。本书编写更注重其学术性,它的延伸可拓展为岭南中医理论学术源流、岭南中医临床各学科特点、岭南中草药及名医验方运用等,因此它的意义又不仅于一部地域性医学史的书籍。 本书全方位记述岭南地区医学史事,岭南历代医学著作、医案、医话、医论以及医事将成为史书永恒的主题,将相关的学术产品支撑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并使之成为社会其他学科受益的著述。 《岭南医学史(中)》主编者在中医医史文献领域有较深造诣,同时有坚实中医临床基础。全书史料翔实,可读性强,内容观点正确,足以启迪后学。本书可供科学研究机构、医药行政管理人
“元嘉家”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在位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类似之处。 《“元嘉家”经典化研究》从“传世性”“耐读性”“累积性”和“典范性”等方面揭示“家”作品的经典价值和意义。讨论“家”在历代诗学史的地位及对历代诗坛的影响,是中国诗学研究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对我们认识刘宋诗歌的传播影响、南朝文学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读者理解经典、思考经典、传承经典,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
清初既充满复杂的政治斗争,又浸染靓丽的青春色泽,此种独特的时代风貌在《鹿鼎记》中被表现得有声有色。其情致风味描摹如亲见,中国传统生活和古典文化的各层面在书中皆有所展现,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天文地理、赋诗词曲、诸子百家、九流三教,几乎无所不包。 1667-1689年这个时期处于康熙执政的前半部分,也是清初统治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宏伟事业的dian峰。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鹿鼎记》中“韦小宝的视角和经历”来解析、考察并尽可能地还原这一时期真实的历史政治、社会生活与文化情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主要内容:陆仲任文选,五度协和是民歌旋律的基础,谈“主题旋律”的构思,广东音乐琵琶曲《雨打芭蕉》探析,广东音乐旋法探讨,广东音乐音阶调式探讨,粤乐和声与多声部探索,粤乐旋法研究,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形成与发展的探索,陆仲任创作思想和方法。
小时候,认为书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凡是能写在书上的,都是真理。而现在,书好像又有点泛滥,常常在大同小异的一大堆书中千挑万选,才能找到一本适合自己当前阅读水平的书。 其实,书不过是一种工具,人是最擅长使用工具的。当想了解一门新学科时,阅读一些入门的书籍,可能是最便捷的方法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理解为抓住关键点,再向上追溯,向下拓展,进而了解、掌握全貌。比如纷繁复杂的磁共振原理,序列就是关键点,而不必总是从原子学起,枯燥以至于厌倦。作者个人认为介入知识的关键点就是操作。 任何学问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逐渐细化和复杂化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不断进行着自我的神秘化和神圣化。所以学习理解一门新学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简化、通俗化的过程。而现在流行的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与现代耳针疗法》系统介绍了微针疗法的现代理论体系--全息生物医学理论及该理论指导下的耳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书中明确指出了以耳穴为代表的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经络穴位系统的并列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包容另一方,任何一方都不是另一方的子系统,耳穴系统及耳针疗法的有关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经络学说。书中还介绍了在全息生物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耳针疗法对百余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周思源看红楼(图文本)》收录了红学家周思源先生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座内容。以解说《红楼梦》人物为重点,在这些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如刘姥姥、赵姨娘、小红等。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靠前1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各种实验和非实验方法及其基本原则。每一章都围绕研究过程中的特定步骤进行深入探讨。全书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如事后回溯研究、相关研究和调查研究)都提供了手把手的教学指导。此外还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如人种志和现象学研究。全书在详细探讨实验方法的同时,还囊括了非实验方法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准备研究报告的展示和发表。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基于自建的《水浒传》汉英平行语料库,综合利用语料库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文体学、信息论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水浒传》四个英译本的翻译特征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
《林兆恩与研究》论述了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间的关系,指出这部小说的创作与林兆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指导下而创作的。《林兆恩与研究》将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进行比较研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时代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对应关系。
作者数十年来与书为伴,以书为业,爱书甚深。书中的读书小记和文学评论,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而贯穿其间的是静心读书时才有的一闪的感悟和单纯的愉悦;书中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多有与三联书店相关者,或谈编书往事,或回忆同行前辈,津津乐道,充满了对日渐远去的出版传统和编辑精神的尊崇和神往。其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好读。
一般而言,在中国高校中“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本书主要是为了让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在上这门课时有更多的教材选择,培养学生对社会工作中以小组或团体形式干预的能力。笔者之前在执教“小组工作课”时也常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现有的相关书籍,原创的版本极少,除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刘梦老师编写给社工专业的教材,其能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心理学专业团体咨询或治疗教材,多以治疗性和复健性的小组为导向。另外,刘勇老师也编写过许多团体领导的书,但主要是给组织心理学的师生作参考。而有关小组社工的书,一般都偏重于理论,案例又多是国外引进的。虽然笔者之前依赖国外社工的经典教材——Toseland&Rivas所著的《小组工作导论》第5版的中文版译文教材来制定教学大纲,但发现实践过程中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