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解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代《论语》曾因战火一度失传,至汉代才重新出现了若干传本,其中*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等三大流派。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对《论语》重新修订,消除了三家的差异。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在郑玄、王肃《论语》注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善,与郑冲等人共同撰成了《论语集解》。南朝梁武帝年间,皇侃作《论语义疏》,以道家观点对《论语集解》进行了注解。北宋咸平二年,邢昺奉宋真宗诏命,从新校定《论语》,改定皇侃等人旧疏,作成《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是记述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宝典。《史记》里为孔子写专篇《孔子世家》,清代学者孙星衍还搜集古书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孔子集语》,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献仍推这部《论语》。
《论语》是记述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宝典。《史记》里为孔子写专篇《孔子世家》,清代学者孙星衍还搜集古书里有关孔子的事迹传说编成《孔子集语》,但研究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主要文献仍推这部《论语》。
《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解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代《论语》曾因战火一度失传,至汉代才重新出现了若干传本,其中*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等三大流派。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对《论语》重新修订,消除了三家的差异。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在郑玄、王肃《论语》注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善,与郑冲等人共同撰成了《论语集解》。南朝梁武帝年间,皇侃作《论语义疏》,以道家观点对《论语集解》进行了注解。北宋咸平二年,邢昺奉宋真宗诏命,从新校定《论语》,改定皇侃等人旧疏,作成《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具有书性与实用性强的特点,全书共十章内容,章至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概念、内容、作用;第四章至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条例、方式、术语以及方法;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所采取的正确能度和所常见的严重弊病;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新领域和源流;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中华民族有古有今,是一个历史意识深厚,典籍浩瀚的民族,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文明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六十六年的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中国”应是体现中华文明的政治概念,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国必须以文化中国为基础才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力及“协和万邦”的说服力。《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宋明儒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宗教情怀,都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展现。我们从事经学研究的读书人,本着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对这份人类的共同遗产进行保管、整理、修缮、解释、发展和弘扬的工作,是为了“自立”也是为了“立人”。 儒家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
本书为王友亮诗文结集。王友亮是清代乾嘉时期有名的诗人、学者。论诗主性灵,他生长在南京,京师为官多年,交游有姚鼐、罗聘、袁枚、毕沅、翁方纲、洪亮吉、孙星衍等,可为研究乾嘉文学、政事提供丰富的史料。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论语注(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共二十卷。卷首有康有为《序》,逐卷对《论语》进行注疏,在注疏体例上,每一卷先在开头解题,然后注明章数,再对每一章抄录原文进行详细注解。注解时通常先解释个别字词,然后引证前代儒学诸家如郑玄、朱熹的注疏阐释句义,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为主,融通古今,兼摄中外,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期达到“化古昔为今务”的政治功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十三经”是影响古代中国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经典,是国人的传统读本。20世纪初几位国学大师有《群经概论》之类的著述,40年代蒋伯潜先生著《十三经概论》,后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等介绍性的著作,但已不适合今天读者的阅读需要。 本书是夏传才先生的课堂讲录,全面吸纳众家之研究成果,综合评述十三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旨趣意涵,又不断吸收新资料,边讲边改,历经十七年成书,深受欢迎,将古奥艰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经典讲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十三经”的基本入门书。
《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解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代《论语》曾因战火一度失传,至汉代才重新出现了若干传本,其中*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等三大流派。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对《论语》重新修订,消除了三家的差异。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在郑玄、王肃《论语》注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善,与郑冲等人共同撰成了《论语集解》。南朝梁武帝年间,皇侃作《论语义疏》,以道家观点对《论语集解》进行了注解。北宋咸平二年,邢昺奉宋真宗诏命,从新校定《论语》,改定皇侃等人旧疏,作成《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杂组》,明代笔记,谢肇淛撰。“组”又作“俎”。分为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共十六卷。因全书由五部组成,故“五杂组”。《五杂组》在清乾隆年间、文字狱最盛之时被列为禁书,全国收缴并“全毁”,其主要原因是言辞大胆触到了清统治者的痛处:关于“夷夏”的议论。谢肇淛学贯古今,有着清醒的头脑,对历史和时局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明朝尚且强盛的时候,就看到了边界的隐患——正悄然发展起来的“蛮夷之族”女真。
《中国经学》第三十二辑,在“经学义理”“经学历史”“经学文献”等栏目下,汇集了包括刘斌《郑玄的感生说与圣人有父说新探》、王赫《五礼、异代与尊卑:汉唐礼学体系建构的一些视角》、谷继明《王船山的易图学建构及其哲学意义》、毛朝晖《清末政治与经学教科书的诞生:从梁启超到王舟瑶》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3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点研究出发,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
《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清代胡鉴作注,全书共五卷。此书约成书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是一部理论性与系统性较强的诗话著作。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全书 论诗书大旨,取盛唐为宗 ,提出了如 兴趣 妙语 别才别趣 以禅喻诗 等许多创造性的诗论。底本为清光绪七年(1881)胡鉴所注的《沧浪诗话注》。
“十三经”是影响古代中国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经典,是国人的传统读本。20世纪初几位国学大师有《群经概论》之类的著述,40年代蒋伯潜先生著《十三经概论》,后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等介绍性的著作,但已不适合今天读者的阅读需要。 本书是夏传才先生的课堂讲录,全面吸纳众家之研究成果,综合评述十三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旨趣意涵,又不断吸收新资料,边讲边改,历经十七年成书,深受欢迎,将古奥艰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经典讲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十三经”的基本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