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共十八章,全篇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于《孝经》文本进行解读。
《孝经》指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孝”置于“天之经,地之义”的高度,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孝经译注》通过周详浅近的解说和清新雅致的译文,准确传达出原著的精神。
本资料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 部分 选取了当代一些古籍资料中封孝道的论述、当代奉行的《孝经》及《孝经》的序文,也选了一些族规家训,名人家书及少量碑刻、档案资料。 第二部分 选取了一些多年来流傅於民间,影广泛的蒙书。险一般蒙书均有提介孝道的内容上,还有一些导记提倡孝道的蒙书。 第三部分 主要选取了一些古人孝亲的言行,依被选人物诗人借金之处,但也有一些带有当史局限,甚至荒诞、迷信的内容,雨者有计也汉以分。 第四部分 选取了当代尊老、敬老的一些法仿、汉规及一些奉措。
本资料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 部分 选取了当代一些古籍资料中封孝道的论述、当代奉行的《孝经》及《孝经》的序文,也选了一些族规家训,名人家书及少量碑刻、档案资料。 第二部分 选取了一些多年来流傅於民间,影广泛的蒙书。险一般蒙书均有提介孝道的内容上,还有一些导记提倡孝道的蒙书。 第三部分 主要选取了一些古人孝亲的言行,依被选人物诗人借金之处,但也有一些带有当史局限,甚至荒诞、迷信的内容,雨者有计也汉以分。 第四部分 选取了当代尊老、敬老的一些法仿、汉规及一些奉措。
在我国历史上,《孝经》长期是儿童发蒙义字的课本,是流传最广、影响的古籍之一。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孝经》,给那些希望作进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线索,为那些从事伦理学问题探讨的工作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资料。关于《孝经》的作者、成书、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思想内容之评价等问题,请参看本书《孝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孝经》本文,今文与古文在章节、文字上有若干歧异。本书《考经》正文采用《十三经注疏》今文十八章本,而在注释中说明古文本的章节分合与文字不同的情况,并注明歧义。本书的注释主要依据唐玄宗“御注”及刑昺“正义”,兼采“孔安国傅”、“郑玄注”及历代注经家的意见,择善而从,尽可能简明扼要,必要的问题也有些简略的考证,重要的不同意见也加以微引,以便读者参考。总的原则是,
本资料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 部分 选取了当代一些古籍资料中封孝道的论述、当代奉行的《孝经》及《孝经》的序文,也选了一些族规家训,名人家书及少量碑刻、档案资料。 第二部分 选取了一些多年来流傅於民间,影广泛的蒙书。险一般蒙书均有提介孝道的内容上,还有一些导记提倡孝道的蒙书。 第三部分 主要选取了一些古人孝亲的言行,依被选人物诗人借金之处,但也有一些带有当史局限,甚至荒诞、迷信的内容,雨者有计也汉以分。 第四部分 选取了当代尊老、敬老的一些法仿、汉规及一些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