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周易》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弟子之间的谈话,是后人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 核心的文本。它位列“四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被尊为“中国人的 ”,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新华书店旗舰店】 论语(精)/国学经典读本丛书,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胡长青 译 著作 原价 ¥26.00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6-01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仁”“义”“礼”“智”“信”,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称作“仁学”,包括内圣、外王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一以贯之地都要求贯彻中庸之道,力求执中和谐。这就显示了孔子学说中仁人君子、礼乐教化、中庸与天命等范畴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孔子的学说被称作“仁学”,包括内圣、外王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一以贯之地都要求贯彻中庸之道,力求执中和谐。这就显示了孔子学说中仁人君子、礼乐教化、中庸与天命等范畴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孔子的学说被称作“仁学”,包括内圣、外王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一以贯之地都要求贯彻中庸之道,力求执中和谐。这就显示了孔子学说中仁人君子、礼乐教化、中庸与天命等范畴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孔子的学说被称作“仁学”,包括内圣、外王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一以贯之地都要求贯彻中庸之道,力求执中和谐。这就显示了孔子学说中仁人君子、礼乐教化、中庸与天命等范畴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孟子仁政系统的核心就是“民为本”。在他看来,只有施仁政于民才能“王天下”。因为只有合于人的善性的政行,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才能不断自我完善道德修养。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系统的理论基础,性善和仁政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开的,从而形成了性善和仁政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
《论语》是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首要代表著作,原文为语录体,由数百段简练的对话、表述组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礼乐、教育、政治、个人修养等内容。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书逐段做了注释,并且译成白话文。
《孟子》全书凡七章,三万五千多字,全书为语录体,记录孟子和各国国君及自己弟子之间的对话。主张“人性本善”,要强调“义利之辨”,要黜“霸道”而推“王道”,要说“仁”兼说“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系统的理论基础,性善和仁政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开的, 从而形成了性善和仁政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孟子仁政系统的核心就是“ 民为本”。在他看来, 只有施仁政于民才能`“王天下” 。因为只有合于人的善性的政行, 才能得民心, 得天下。“ 民为本” 成为孟子仁政系统运行的核心。孟子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才能得民心、王天下。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命题,把人民提到了比土谷神社和国君更重要的地位。本稿分为原文、注解、评析和译文四个部分,讲解简洁,有助于学生把握要点,了解国学
本书是一本对古文的释译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先秦儒家早、精密的哲学著作,堪称儒家学说的思想纲领和理论基础。它着力论述人生哲理,认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普遍原则是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这就是 中庸之道 。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 即 上 ,《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