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则於作文
《世说新语》原书8卷,后经南朝刘孝标加注后分为10卷。现在通行的版本为3卷36门类。书中主要记叙东汉至东晋间士族文人的言行轶事。内容大都采集汉魏以后的笔记小说和诸子、史传散文中的故事成分,它广泛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世说新语》使用的原文底本,为中华书局1984年版徐震塄整理的《世说新语校笺》本。为方便当前普通读者,《世说新语》没有采用原书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注释由整理者参考前人相关材料撰写,力求简明扼要。注释主要针对原文中人物和相关名物制度,以表述简明清晰为目的,避免繁琐书证,以适应社会普通读者。每条故事后附有“导读”部分,帮助读者理解领会该条故事的历史背景、文化蕴含,以及文学价值等。为方便读者阅读,整理者在参考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为每条故事编制一个名字。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是我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间的历史。《汉书》包举一代,史料丰富翔实、记事详赡得体,是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史料。 《汉书》东汉班固撰,是我国部纪传体断代史。《历代名著精选集 汉书》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汉书》(白文普及本)是为方便读者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而适时推出的。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退居润州梦溪园时陆续写成的。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杂谈式笔记,远自梯航载记,下至委巷丛谈,其有一技之长,片言居要,凡耳目所经,俱勤加载录,惟恐或遗。而撮其大要宏旨则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 本书以卷目先后为序,选注了“笔谈”、“续笔谈”、“补笔谈”三部分内容,所选条目在尽量全面展现原著风貌的同时,又略微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倾斜,以便读者欣赏。
鲁同群注评的《礼记(历代名著精选集)》共选了《礼记》中的30篇文章加以注释。一般认为《礼记》中最有价值的带有通论性质的学术论文,如《礼运》、《学记》、《乐记》、《经解》、《中庸》、《大学》等,除《礼运》、《乐记》略有删节外,全文入选。其他各篇,所选多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带有比较普遍的意义,尤其是对我们当代人还有借鉴意义的章节段落。
《国语》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其中所收录的,多为历史人物分散的言论,这些言论和国家兴衰、历史变迁有关。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载上起西周穆王时期,下迄鲁悼公,前后跨越五百多年。从编写体例来说,它是一部国别体的以记言为主的史料集,因此被称作 国语 。本书选录了其中部分内容,加以注释和翻译。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一套以文史为主的大型的古籍名著今译丛书。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对象,就每一种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绝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通畅,为广大读者打通文字关,以求能读懂报纸的人都能读懂它。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长生殿选译》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长生殿选译》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一部传奇名著。全剧共五十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长生殿选译》选译了其中重要的十五出。
《大学》强调学习,要“修身”、“处善”;《中庸》主在行为准则,教人发现“至善”和遵守常道。二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按章节次序先进行简注,接着翻译原文,详加评析,文后选编附录。注释中对历代理解歧异者,择善而从。译言语诚心诚意 量忠于原文,多用直译,少用意译。评析力求深入浅出,也引用古人的原文,以求雅俗可以共赏。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对上古器物图识研究的成果证明,早在公元前二千三四百年之间,我国就有了文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成汤时代,就有了史官的设置,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典册,可惜没有留传下来。直至公元前十五世纪的盘庚时代,才留下了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从此我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继殷商之后建立起来的周朝,典章制度更趋,史官设置更为周备,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推动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吕氏春秋选译(修订版)》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是在秦相国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宾客门下集体编撰而成,其指导思想与吕不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昭襄王立其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公子楚,因其母夏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质子”(人质)。秦国数次攻伐赵国,赵国因此对子楚很不礼貌,子楚陷入困难的处境。吕不韦本是阳翟富商,正好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子楚,以子楚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而西入秦,通过多方活动,使子楚立为华阳夫人的嫡嗣。
本书共十卷,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前人多认为本书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本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对了解孔子及孔们]弟子的生平及传承关系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