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诠》是集释古代汉语的重要著作,之所以言其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应用现代语法学并给合传统训诂学研究解释虚词的开拓性实践。作者在语法学初兴之时,写就《高等国文法》,中有论述虚词部分,因文法书的性质,不能尽言作者虚词研究心得,所以,另辟新章,写成专论虚词的著作。作者的虚词概念,不单包括通常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有一些实在意义的代词和副词,这是别有眼光的。全书收录3472个虚字,按照注音字母排序,每字下先分别词类,再续以解释,再举出例证。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意义训释,更强调虚词在语句结构中的功用描写,这是过往从训诂学出发单纯解释意义所未曾有的,是一进步。
本书从仁者爱人、为人知礼、学以致道、仁义之交、孝悌齐家、处世之道、君子境界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德不孤,必有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儒家经典,让《论语》指导现实人生!
《史记》作者司马迁,《宋刻十四行本:史记(套装共5册)》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后,广为流传。但是史事错综,内容博杂,后世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有影响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俗称“三家注”。其中,裴骃兼采当时所见到的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完成《史记集解》,影响至为深远。《史记》刊刻最早见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补刻本流传于后世,较为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该本刊刻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勘校后重新开
这版《山海经》是一本精美的图画书。它遵照《山海经》原文描述,将这本古代奇书中记载的奇花异草、神鸟怪兽以彩绘大图的形式展现。彩图画风唯美,雄浑而不失飘逸,图中动植物丝毛鳞羽纤毫毕现,美不胜收。图旁配以白话解说,图文并茂,连孩子都能轻松畅快地读懂这部古代奇书,亲近国学经典!
《辜鸿铭讲论语》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混战,找不到出路,辜鸿铭此时提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于是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并开始把《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版。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这就是《辜鸿铭讲论语》的由来。 《辜鸿铭讲论语》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辜鸿铭讲 》较之以前西方传
t唐摭言十五卷,五代王定保撰。旧本不题其里贯,其序称王溥为『从翁』,则溥之族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定保为昊融之婿,光化三年进士,丧乱后人湖南。五代史南汉世家称定保为邕管巡官,遭乱不得还,刘隐辟置幕府,至刘龚僭号之时尚在,其所终则不得而详矣。考定保登第之岁,距朱温篡唐仅六年。又序中称溥为『丞相』,则是书成于周世宗显德元年以后,故题唐国号,不复作内词。然定保生于咸通庚寅,至是年八十五矣。是书盖其暮年所作也。同时南唐乡贡士何晦,亦有唐摭言十五卷,与定保书同名。今晦书未见,而定保书刻于商氏稗海者,删削大半,殊失其真。此本为松江宋宾王所录,未有跋语,称以汪士表本校正,较稗海所戟特为完备。近日扬州新刻即从此本录出,惟是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分六十三门,而此本实一百有三门,数目差舛,不应至是,
《徐霞客游记/线装经典》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约30年的旅行经历撰成而成的,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是中国早期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早期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其中包括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
本书具有书性与实用性强的特点,全书共十章内容,章至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概念、内容、作用;第四章至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条例、方式、术语以及方法;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所采取的正确能度和所常见的严重弊病;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新领域和源流;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